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屈恺 《考试周刊》2009,(46):55-56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的现象,主要是:1.重模仿,轻创作:2.重数量,轻质量。并且,小学生作文时常常会遇到“三难”的拦路虎:开头难、过渡难、结尾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在此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小学传统的习作教学重指导轻评改,一直无法摆脱“作文难”的现状。按照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要求,在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就运用网络互动平台辅助习作评改,既重指导更重评改,把写作文更要改作文的意识从习作一开始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逐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关乎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小学低年级作文指导策略进行研究尤为重要。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中要加强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典型范例,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多说多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可惜的是,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听到要写作文就眉头紧镇,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轻视了写作准备过程的指导,忽视了学生课外积累的指导。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我认为要重视学生写作的准备过程,积累生活,积累语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学生的作文开“源”引“水”。  相似文献   

5.
“经历作文全程,切实落实四放”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将作文全过程和教学过程图解如下: 一、范围“放”宽。主要解决“写什么(选择题材)——为什么写(表达愿望)”的问题,在课前和课内完成。 1写作时间放宽。作文前,要给时间让学生充分酝酿,充分准备。①提前布置写作内容或题目。一般提前3-5天,难度大的内容,可提前4-6天,对本次作文提出任务、要求和准备过程。“选择题材”和“表达愿望”是紧密相联同时进行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根据教师布署的或自己确定的作文内容,选择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反复比…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难的原因,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梁晓红 《考试周刊》2012,(23):48-49
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学生普遍感觉“作文难”,一上作文课,就叫苦连天,无从下笔。而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写作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之旅。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始终处于“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的状态,写作成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积极变革、大胆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应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真正实现作文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多元性。一、准备材料中学会合作目前,新的作文评价观特别强调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指出:不仅要考查学生占有了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搜集整理素材。因…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其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生态”失衡: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唯各种写作技,于是瞻,学生写作“唯考是图”。而欲寻求作文有效教学的范式,首先,让写作主体(学生)的心要有所感;其次。让写作主体(学生)的笔要有所指;最后,让写作主体(学生)的文要有所思。当然,在这过程中,师生要进行充分而有效的互动,使课堂各生态因子达到圆融与互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所谓作文.就是通过文字讲话,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我思想感情。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基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作文难.难作文”现象,笔者通过亲自实践.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破解写作制约瓶颈、引导学生积累、因材施教等方面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提出:作文教学要先让学生敢于表达,再慢慢让学生善于表达,起步阶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要关注学生写作的投入状态,尊重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督促。《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学段习作教学目标4也规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实际习作教学中,老师们常有左右为难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常常谈“写”色变。张志公先生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作文部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则短语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写的内容(材料)要贴近学生实际,写他们自己所见所闻;二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他们爱写。材料贴近实际,才真实,有真情实感;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把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训练的效果就更好。然而贴近实际的材料要学生积累,  相似文献   

14.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难认、难记、难写,老师难教等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才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注重情感体验,增添识字情趣,找准识字教学的切入点(1)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很重视学生作文的训练,但面对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令人头疼;对于学生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但有时并没发挥效果。学生的"难"、教师"难"充斥着整个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教学写作序列的模式,强调的是序列化,明确训练作文的方向和训练重点,"微写作"是该模式下的新型策略,它适应着低年级学生写作练习的要求,将时代特色与网络特色相连,推动着学生提高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跟上这个潮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简短、精练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更好地适用,我们在教学中探究"微写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求能真正辅助到学生的写作。  相似文献   

16.
王艳兰 《学语文》2008,(5):50-50
观察能力.就是观察周围事物及生活的能力。存整个写作过程中,观察起着“龙头”的作用,是学生获取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作文素材的直接途径,也是学生提炼作文主题的前提和基础。于漪老师曾这样概括:“教语文,忽视生活的活水,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那无疑是沙上建塔,底气极差,虽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非常重要。结合教学实践,我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归纳为“六要”.述之于下,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迈出的第一步。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写话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有了写话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去认真写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呢?回顾自己在低年级写话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教学尝试,我认为从以下方面人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左文明 《学语文》2011,(6):75-76
考察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题:(1)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在引导“创作”,引导文学写作。随着新世纪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比重的加强,作文的文学化倾向更为显著。(2)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及形式极其简单:它的备课就是出出题目,上课就是让学生写作,批改就是选优评劣。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是,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据调查:90%的学生正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可是生活中到处都有写作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的背景是指对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起重要关联作用的诸多因素的有机组合。它是教师指导某次学生作文和学生写作某次作文遥远而清晰的衬托,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舞台背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是“写作常识”这样一个平面背景,而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的作文教学背景和写作背景更有助于作文教学的成功和写作的成功。本文就作文教学背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