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养育轻教育的误区,这既不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为了进一步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家庭应注意培养孩子的"三心"、"三感"。  相似文献   

2.
全国小语会理事、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副主任陆云指出,当前,新课改教学的重要问题是"虚",表现为"五重五轻":重自主,轻指导;重感悟,轻训练;重形式,轻内容;重拓展,轻文本;重活动,轻思考.此言可谓切中时弊.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确实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这样上课?""这一节课没有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给人的感觉,似乎传统的教学、接受性学习就是保守落后的,只有新课改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才是先进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五四”新文学中的象征主义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爬梳,然后将中国现代象征主义与西方象征主义作了详细的比较。文章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催生了白话新文学,新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与象征主义结下血缘。“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是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结合的产物,但有别于西方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象征主义重主观轻现实,重形式轻内容,重审美轻功利,而中国“五四”时期的象征主义却与“五四”精神相一致,重社会功利,重思想内容,基调高昂,并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融合。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高校人才分类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和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双一流"高校人才分类评价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治式探索,缺乏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的顶层设计和理念重构。"双一流"高校应遵循从"制度先行"到"实践跟上"再到"理念重构"改革思路,摈弃唯"帽"是举的评价标准、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注重团队考核的评价视角、秉持共性与个性并重的评价内涵、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坚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评价周期、破除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思维、恪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5.
刘燕 《海外英语》2011,(1):210-211
法国作家罗伯-格力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之一,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性以及轻时间重空间的叙事特征,将现实与虚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开放式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散文体小说《草枕》,被誉为是一部"以美为生命"的小说,集中表现了作者"非人情"的美学理念;而"媚俗"则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反复叙述的关键词。本文试图将"非人情"与"媚俗观"的美学内涵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矛盾特性,并探究二者在人类境况中存在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白雪公主》运用"拼贴画"创作手法对19世纪初德国民间童话《白雪公主》进行了全面戏仿和彻底解构。他的"拼贴画"创作手法体现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观念以及后现代主义小说主要审美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观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观点和意见,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重人道、轻天道,重礼治、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重直觉悟性思维、轻理性逻辑思维四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领先的传统科技没有在近代转化为近代科学。而当今我们的任务是要重建中国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第一模块,是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转变的黄金期,对形成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课程教学中出现内容缺乏整体性思维,重参与、轻深度,重成果展现,轻思维交流,评价的反馈性和区分度不足等问题。研究生的培养同样需要"金课"的滋养,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需求性为导向的内容设定、整体性的问题创设、交互性的思维展示和指引性、真实性的评价反馈等特点,着重在内容重构、回归现实、思维交互展现、过程数字化等方面进行改进,以切实提升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历史编撰元小说"这一概念由加拿大著名学者琳达·哈琴提出,意指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文坛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此类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的语境重构将历史文本和小说文本并置,既体现又模糊了历史和小说之间的界限,凸显了后现代文学的矛盾特质。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文学评论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马克·柯里对此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指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重要叙事学功能之一就是突出历史小说的主观性。此概念阐明了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和文本之间的互文没有等级体系的问题;两者都是文化表意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通俗文学大师,他的共计一百余部三千万言的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一抹绚丽的风景。检视张恨水的作品,就会发现皖江文化对其人品、文品所产生的熏陶与影响,构建了他的人生观和文学观,这不仅体现在其作品描写故土潜山的自然景观、乡风民俗中,更体现在作品厚重的文化内蕴之中。带有独特的皖江文化色彩的"山",既是客观写实,也是其精神诉求的对应物。本文通过对张恨水小说中皖江"山"文化的探讨,试图更深入地剖析其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揭露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至上的思想所导致的土地和自然的"背景化"和"工具化"及其恶果,警醒人类不要在利益的驱动下滥用土地、破坏资源,否则将遭受灭顶之灾,该小说是较早揭示土地和生态伦理的小说之一。本文运用生态伦理思想解析作品中反映的以土地和动物为代表的自然的"背景化"和"工具化"现象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揭示斯坦贝克的生态观和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南柯梦"系列作品的形成与成熟过程中,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本:六朝志怪小说《卢汾》、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明代戏曲《南柯记》。而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的"槐"意象,在"南柯梦"文本的沿革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较清晰看出,作者从初期潜意识受"槐"民俗观念的影响,将"槐"的寓意有意无意地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转化为后期在创作过程中主动赋予"槐"意象新的意义,并且还借用其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来对剧情进行再构造。可以说,"槐"意象丰富的民俗寓意在"南柯梦"系列作品的再创造中得到了逐渐丰满与定型。  相似文献   

14.
小说要素应包含内容要素与形式要素两方面。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分法是基于小说内容要素做的提炼与划分,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先天对形式要素关注不足。"三要素"教学模式简明清晰,可操作性强,且已深入人心,全盘否定并不切实际,可对其进行改造重构,以使小说教学能有意识地提高对形式要素的关注度,加强"三要素"教学模式对不同类型小说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发现学生自己"的"发现作文"是从学生自身的资源出发,通过发现自我、关注世界、体验运思、自主重构,实现作者、素材、作品的"相遇"和有目的的"发现",最终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我的话说",讲别人笔下没有的话。  相似文献   

16.
李勇的新著《“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围绕着对19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新交”这一现象,从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心理和文化人格等主体性因素入手,对“新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和确认,在这种因素分析、价值分析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对“五四”以来的乡村叙事在1990年代之后所发生的这种显著变化做出非常中肯深入的评析.整部著作扎实厚重,个性鲜明,特点突出.  相似文献   

17.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90后"大学生在消费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消费自由轻社会责任、重身份认同轻独立意识、重感性消费轻理性消费、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超前消费轻消费能力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妨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恶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同时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作用来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推崇的文学“轻逸”风格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往往在文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寻求一种摆脱,于是“轻逸”风格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9.
王丽珍 《教学月刊》2002,(11):56-58
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小学学教学重理性、轻感受,重思想、轻情感,重技术、轻审美,重分析、轻综合,从根本上违背了学教育的宗旨。现在,广大语教师已越来越清晰和深刻地认识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直接面对和接触作品言语材料的过程中获得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最盛行的时候,安妮宝贝出现了。从1998年开始,她在网络发表多篇小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合集《告别薇安》。此后,陆续出版《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以及《二三事》、《清醒纪》、《莲花》和《素年锦时》。2011年8月,出版了最新的长篇小说《春宴》。她的小说大多围绕都市中的女性来写,以惨烈的基调冷静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命运类似的都市女性。"都市"与"女性"这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元素,被安妮宝贝自身独特的感受与视角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现了现代都市中很多人在思想与生存上的困惑。本文主要从安妮宝贝的众多小说中故事入手,来分析在其小说中"女性"与"都市"的相互渗透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