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2):161-164,136
科学家发现量子尺寸效应对原子表面扩散的影响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SF4组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Si(111)单晶衬底上Pb薄膜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2):161-161
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SF4组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Si(111)单晶衬底上Pb薄膜中的厚度变化对原子表面扩散运动的影响。他们分别在不同厚度的Pb薄膜和楔形Pb岛表面沉积了不同覆盖度的Fe原子,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Fe原子在初始生长阶段的形核密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Fe在不同厚度Pb薄膜上的形核密度可以相差近1倍。在楔形Pb岛表面,  相似文献   

3.
纳米结构/薄膜生长及表面动力学问题研究完成单位: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薛其坤,王恩哥,贾金锋,刘邦贵随着微/光电子器件性能的多样化程度增加和其尺寸不断减小的发展趋势,具有零维、一维和二维尺度的表面纳米结构/薄膜已成为开拓新一代功能器件的研究前沿。在原子水平上研究生长过程中的表面动力学问题,对于生长初期纳米结构的形成和控制直至应用都是极端重要的。然而,尽管人们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进行了长期探索,但仍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如,在薄膜外延生长中,常常引入表面活性剂来提高薄膜质量,已建立了20多年的经典扩散…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79-579
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表面物理实验室马旭村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研究组合作,实现了对超导薄膜生长过程和形貌在原子水平上的精确控制,在石墨化的SiC(0001)衬底上制备出了化学成分严格可控的高质量单晶FeSe薄膜。  相似文献   

5.
以王恩哥和薛其坤为学术带头人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结构薄膜生长机理和原子尺度控制"研究群体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首批资助群体之一.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肖旭东出生于江西吉安,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来到美国加州大肖教授在作报告学伯克莱分校求学。求学期间,在导师沈元壤教授的指导下,发展了线性光学衍射术研究亚单层原子/分子表面扩散的现象。其后,  相似文献   

7.
以高熵合金(Al Cr Nb Si Ti V)为靶材,Ar为工作气体,N2为反应气体,利用反应式直流磁控溅镀在硅晶片和车削刀具上制备高熵合氮化薄膜,探讨不同溅镀沉积时间对(Al Cr Nb Si Ti V)氮化物薄膜表层微结构及机械性质的影响。沉积薄膜中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浓度与高熵合金靶材相当。氮化物薄膜组织均匀、致密地附着于基材,薄膜表面为颗粒状组织。随着溅镀时间的增加,显示薄膜表面晶粒变大,薄膜沉积速率下降。应用高熵合金(Al Cr Nb Si Ti V) N氮化物薄膜镀层刀具干式切削S45C中碳钢圆柱工件时,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和刀具的侧面磨损显著降低。研究显示镀层可有效提升刀具切削效率,延长刀具使用寿命,溅镀时间30 min时,车削刀具的切削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薄膜的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薄膜的最终性能。本文构建了薄膜的三维生长动力学模型,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实现了薄膜生长的数值模拟,得到了沉积速率、基底温度和原子覆盖度等因素对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沉积速率的增大、基底温度的降低和覆盖度的增大,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大;并且在沉积速率较小时,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随沉积速率增加迅速,而沉积速率较大时,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随沉积速率增加缓慢。  相似文献   

9.
,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6):739-749
FeSe超导薄膜研究获新成果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表面物理实验室马旭村研究员、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院士与哈佛大学Jennifer E.Hoffman教授合作,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谱对FeSe超导薄膜中孪晶界附近的超导电性进行了原位的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54-555
大连化学物理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和界面催化研究组傅强、马丁和包信和,与理论催化研究组李微雪等合作,借助贵金属表面与单层氧化亚铁薄膜中铁原子的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界面限域效应,结合表面科学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2):163-168
一、隶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研究方向及其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向是固体润滑的表面化学与表面物理,以及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主要内容为:1.表面与界面性能及其对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2.表面和界面上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及其对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薄膜,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以原子、分子或离子形式受控地凝结于某一基体材料上所形成的固体材料。处于薄膜形态的物质,与对应的体材料相比,具有其一系列独特性质。所以,在现代微电子学领域中,薄膜器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事实上,薄膜科学与器件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可缺  相似文献   

13.
原子分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阐明物理学基本定律,提供各种原子分子信息和数据的一门科学,它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基础,对阐明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检验物理学定律起着重大作用。原子分子物理既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同时也在国家需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科技博览     
碳化钨——钢耐磨材料高能离子注渗技术是一种优秀的金属表面性能优化技术,其原理就是把欲渗金属的原子电离成密度很高的离子,这些离子获得很高的能量并以高速射入被渗金属的表面,在其表面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冶金学反应后,快速扩散到被渗金属基体中去,从而在被渗金属表面生成性能奇特的保护层。碳化钨——钢耐磨材料(WCSP)就是高能离子注渗技术的一种应用成果。采用该技术使碳化钨(WC)注渗到钢基体内,在钢基体表面形成特殊的组织结构,生成耐磨度很高的碳化钨(WC)富集保护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基金》1992,6(4):48-49
钢铁在热处过程中的转变主要有三类:(一)在较高温度范围的转变是扩散型的,即通过单个原子的独立无规则运动,改变组织结构,其转变产物称之为珠光体,强度低,塑性好,(二)钢从高温激冷到低温(Ms温度以下)的转变是切变型的。即原子阵列式地规则移动,不发生扩散,其转变产物称为马氏体,它具有高强度,但很脆,一般通过回火进行调整,(三)  相似文献   

16.
王德山 《大众科技》2013,(11):66-68
复杂元器件上采用磁控溅射镀膜,薄膜与基片结合强度关系产品质量。从薄膜的附着机理入手,构建其结合力学模型。通过实验分析得出,附着力主要与附着类型、附着力的性质、工艺和测量方法有关。影响附着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材料性质、基片表面状态、基片温度、沉积方式、沉积速率和沉积气氛等。掌握简单附着、扩散附着、通过中间层附着及宏观效应附着内容,通过选择基片能与薄膜形成化学键,清洗基片去除污染层,合理提高温度、加速扩散反应形成中间层等措施来提高附着力。此外,薄膜中存在的内应力通过合理调控工艺指标来消除和减小对薄膜和基片附着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锴 《大众科技》2010,(7):104-105
通过真空热氧化法氧化用电子束蒸发技术沉积于GaN衬底表面的Cu薄膜,制备出了单一相外延的Cu2O薄膜。接着对样品在不同的温度下(400℃到800℃)进行真空热退火处理,详细分析讨论了对薄膜所造成的影响。在低于700 oC的温度下退火,薄膜表面的均方根表面粗造度和禁带宽度都基本保持稳定。而X射线研究揭示了Cu2O薄膜保持着先前沉积的Cu薄膜与GaN衬底之间的外延关系。  相似文献   

18.
纳米技术孕育传感器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纳米技术与纳米薄膜压力传感器纳米技术是一门在纳米空间(0.1~100nm)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及特性,通过操作单个原子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材料或器件为最终目的的崭新技术。由于纳米材料的新特征现象和引发的新技术,不仅涉及到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研究,而且其应用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纳米技术由此被誉为“引导下次工业革命”的高新技术。目前,应用纳米技术研究开发纳米传感器,有两种情况:一是采用纳米结构的材料(包括粉粒状纳米材料和薄膜状的纳米材料)制作传感器;二是研究操作单个或多个纳米原子有序排列成所需结构而…  相似文献   

19.
基础科学     
《中国科技信息》2007,(3):283-288
门极换向晶闸管(GCT)扩散阻挡层的研究The Research on Diffusion Barrier of Gate Commutated Thyristor摘要:通过对多种阻挡层特性的分析,选定了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电阻率低的TiN薄膜作为门极换向晶闸管阳极的阻挡层.采用磁控溅射技术生长的TiN,经俄歇电子谱仪分析表明,TiN阻挡层系统能有效地阻挡硅和铝的相互扩散,可作为门极换向晶闸管阳极理想的阻挡层材料.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002021);辽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0021076)作者简介:吴春瑜(1953-),男,河北魏县人,辽宁大学教授,从事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太阳能电池用透明导电膜绒面的直接制备方法。为了验证在绒面玻璃基片上生长绒面薄膜方法的正确性,利用不同型号的金刚砂制备了绒面玻璃,然后通过真空蒸镀的方法,在玻璃上生长透明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生长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面形貌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绒面玻璃上生长出的透明薄膜仍然具备所需的绒面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