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4月18日,内蒙古四子王旗迎来从遥远太空回来的旅行者——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这位科学"实践者"在太空期间顺利开展了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返回舱在结束12天太空之旅后,率先回归地球,留轨舱还将继续在轨工作一段时间。返回舱带回11位"乘客"实践十号发射时搭载了19位"乘客",但它们并不都随返回舱回到地球。"返回地球的科学样品涉及11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9项为空间生命科学实验,2项为微重力科学实验。"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于4月6日成功发射,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返回地球。实践十号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下面就是实践十号所搭载的一些空间实验载荷箱。1.煤燃烧箱在太空中烧煤有什么科学含量吗?当然有。煤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面上的条件会掩盖人们对燃烧基本过程的认识,而在太空中把重力因素排除之后,其燃烧机制和特点以及物性参数的测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  相似文献   

3.
微重力科学是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的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载人空间活动的主要利用项目。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重达8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通信卫星,也是我国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的卫星,还是目前中国技术含金量最高的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工程师、实践二十号卫星总指挥、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总指挥周志成院士表示。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12,(23):46
北京时间11月19日清晨6时53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点火腾空,以一箭三星方式,将"环境一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环境一号"C卫星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  相似文献   

6.
“创新一号”卫星研制实践及微小卫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于2003年10月21日发射升空,卫星运行及其应用系统均获圆满成功.文章介绍了"创新一号"卫星的研制实践并阐述了微小卫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实践五号卫星是首次以中国科学院作为用户、采用公用平台技术的第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后,经过90天在轨运行,其主要科学实验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卫星平台的正常运行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全部是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力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和研制完成的。实践五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空间单粒子事件测量及对策研究试验,并进行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和剂量测量;对新型航天器中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DRAM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及其…  相似文献   

8.
张玉涵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2):154-155,162
我国载人飞船继神舟1、2、3号成功发射之后,002年12月30日又成功发射了神舟4号。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飞船应用系统在神舟4号上安排了以微波对地遥感为主,同时进行综合空间环境监测、间生物技术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等应用试验。目,船上应用系统设备工作正常,到2003年2月10日为止已获取约100.2GB(千兆字节)的探测数据,并取得初步重要试验成果。神舟4号应用任务的52件船载设备,由我院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上海技术物理研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及航天科技集团510所等单位研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说天宫一号是为了解决交会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那么天宫二号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开展14项科学研究实验。下面就介绍其中的一些实验。1.空间冷原子钟这是全球首台在轨运行的冷原子钟。目前投入应用的精度最高的冷原子钟是利用激光冷却和囚禁原子技术的(铯原子)喷泉钟,而空间冷原子钟借助太空微重力环境,把冷原子钟所能达到的精度又提高了一两个数量级,意味着这个钟在太空运行约3000万年才会产生1秒的误  相似文献   

10.
正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2016年4月18日下午,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回收舱于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舱携带有小鼠胚胎等"乘客",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卫星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是,把6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研究表明,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从2个细胞到囊胚的全程发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  相似文献   

11.
2016-2030年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半个世纪以来,空间科学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而且牵引和带动了航天和相关高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安全、科技进步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同时通过大批创造性的发明和技术应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改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在分析国内空间科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我国2016—2030年空间科学拟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提出了我国至2030年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空间科学计划及所包含的科学卫星任务,并探讨了支撑和保障空间科学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与能力。希望通过系列空间科学计划与任务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空间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有能力突破大气层的干扰与屏障,以全新的角度探索和研究宇宙空间。近60年来,通过空间科学探测与研究,人类关于宇宙的教科书不断被改写,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不断涌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带动了航天技术和相关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开辟了多项新的技术与产业领域,激励和鼓舞了数代年轻人追寻科技梦想。空间科学被公认为是"财富的发电机"、"创新的驱动器"和"新理论新知识的源泉",是各科技强国竞相发展、寻求革命性突破的领域,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为我们设立了宏伟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就必须加大投入,实现重大突破。长期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空间科技领域的投入,大都用于应用卫星,比如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而在空间科学卫星领域少有投入。纵观世界科技发展,重大基础前沿的突破逐渐依赖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其一是建设地面大科学装置,如加速器、大型天文望远镜等;其二就是在空间科学领域里的投入,发射科学卫星。1957年以来美国等航天强国在空间科学领域里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领域在实现基础前沿领域重大突破的作用。由此可见,发展空间科学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科技界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出像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任务一样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希望借此再次推动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然而,尽管这十余年来提出了很多重大科技任务,但总觉得无法与当时改变了中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地位的"两弹一星"任务相比。"两弹一星"任务创造的辉煌仍然闪耀在我们心中,任何形式的重大项目都无法替代其光芒。文章从国家重大需求在20世纪60年代和在新时期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国家最迫切的科技需求是什么,进而指出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能够在其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得出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就是新时期的"两弹一星"任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16年8月16日凌晨1时45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是世界第一颗从事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升空之后,它将配合多个地面站,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及空间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检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以及探索广域量子密钥组网等实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扩大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为未来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建立基础,并将加深人类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于2011年1月由中科院立项,致力于在最具优势和最具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科学热点领域,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突破,带动相关高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空间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文章介绍了该专项的背景、实施目标、研究内容、进展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7.
吴季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1):1635-1641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指示,我国航天事业在近年来出现了可喜的发展。空间科学成为越来越多从事航天事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关注的对象。然而,对于空间科学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这三类任务中如何发挥其作用,仍然有不少疑问和困惑。文章从空间科学发展的起源,以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各自的特点,探讨空间科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Crystal Ball软件对空间科学卫星工程项目进度进行蒙特卡洛模拟仿真模拟,预测工程项目完成的时间,并进行敏感度分析,识别出整个研制项目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存在的阶段.研究表明,蒙特卡洛模拟仿真方法是一种适用于空间卫星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以及风险识别分析的便捷方法;要注重加强对空间科学卫星工程项目立项论证阶段以及正样研制阶段的风险管理.此方法对空间科学卫星工程项目的进度以及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际合作是空间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在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发展链条上开展了全面、广泛、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合作伙伴涉及欧洲空间局、欧洲主要航天国家,以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通过建立双边战略研讨机制、共建国际研究机构,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任务的国际论证,以及优选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确保科学目标的原创性和重大性。通过加强合作任务的工程管理和科学管理,实行"项目双首席科学家"和"载荷科学家"模式,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文章梳理了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的国际合作情况,重点阐述对不同层级国际合作的管理实践,对事关国际合作成败的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力求为后续国际合作任务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空间科学是利用空间飞行器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开展特殊实验的大规模科学活动,为当代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概述了国际空间科学的重大突破,分析了空间科学、载人探索活动的发展脉络和新趋势,回顾了我国空间科学近20年来的发展成就,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强调空间科学的战略地位及其对我国科技、航天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空间科学的投入、制定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和建立稳定预算制度是我国空间科学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建议充分利用科学气球、探空火箭等各种途径夯实研究基础,加强理论与实验技术相结合,培养大批高素质科学家,深化国际合作,完善科学任务管理模式等,走出中国特色的空间科学创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