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仍有超过7 000万的贫困人口,且区域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促进贫困地区的转型发展、贫困群体的生计改善,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深入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梳理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提出加快精准脱贫的可持续途径。研究认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和减贫的基本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应着眼于区域转型发展过程来着力破解贫困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的区域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土地政策体系,着力建立和完善以区域发展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 ,我盟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看到 ,进入新世纪之初 ,我盟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还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没有解决温饱 ,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脱贫基础尚不巩固 ,因灾返贫、致贫现象比较普遍。据统计 ,目前我盟贫困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高达 2 5 %以上。根据农村贫困的现状及特点 ,今后我盟扶贫工作措施的制定就要致力于巩固温饱 ,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增加贫困人口就业 ,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实践证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种养业 ,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扶贫等等 ,都是解决我盟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组织实施劳务输出 ,可以说与以上几点同等重要 ,是切合我盟实际 ,可以有效解决我盟农村贫困问题的又一可行措施。1 劳务输出的必要性1 .1 劳务输出可以解决贫困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二元经济的阻挠下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散布在农村 ,而贫困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综合施策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困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长期困扰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难题。随着2020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新时代中国的反贫困重点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解决绝对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转变为综合施策推动相对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从个人和区域尺度可持续性入手,初步构建了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模型,解析了2020年之后内部与外部约束条件,提出了确保脱贫不返贫且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施策路径。提出建议:引导人口及发展要素合理流动,重塑城镇乡村互动与等值发展面貌,深入推动资源和生态优势价值化,聚焦青藏高原等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攻坚;将"十四五"作为应对相对贫困长期性的起步期,制定灵活精准的相对贫困人口和地区识别标准,注重各类反贫困政策工具与资源的整合,形成集中式、分布式、流动式相结合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十三五”期间要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相似文献   

6.
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基于国务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项目调查,归纳出目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难题,深入探讨未来五年我国全面脱贫的政策创新与对策建议,为"十三五"期间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指导,为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理论参考。典型调查发现:目前以收入作为贫困户唯一识别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1%的受访农户认为建档立卡工作中漏掉了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贫困村脱贫与返贫现象同时存在,缺乏对脱贫人口的动态跟踪与精准管理;扶贫资金满足不了地方需求,用途分散,约束多;基层扶贫机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够完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1)加快建立健全贫困识别和动态监测体系,因地制宜地推进精准扶贫;(2)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审批权限下放,责权到县;(3)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引入扶贫专职公务员;(4)关注贫困个体、贫困区域的协同发展,未来扶贫时序应突出"一前一后";(5)发挥地方优势,突出产业扶贫和解决劳务输出;(6)试点先行,探索我国可持续精准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7.
管睿  王倩  余劲 《资源科学》2020,42(4):735-748
扶贫资源作为惠及部分贫困人口的特殊公共资源,其本质上带有公平属性。而在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现实背景下,扶贫资源分配对收入分配公平的积极作用亟待检验。基于此,本文利用2017年集中连片贫困地区909户农户样本数据,通过PSM模型与带有交互项的OLS模型考察了扶贫资源输入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以转移支付及机会供给这两种方式向乡村社会输入了大量扶贫资源 ,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分配公平,具体表现在贫困人口年均收入增速高出非贫困人口4.2%,且其分配公平感也高出非贫困人口0.470。但贫困人口对转移支付的非理性偏好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一方面要发挥乡村熟人社会的治理功能,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性,改善其对转移支付的非理性偏好;另一方面也要优化扶贫资源分配结构,对不同类型贫困家庭实行差异化的扶贫政策,以此保障精准扶贫政策在促进分配公平的同时,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当下,全党全国都在精心谋划打赢扶贫攻坚战,实施人财物向老区贫困地区和人口倾斜,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结对精准帮扶,因此,激发老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活力也就显得非常必要。老区扶贫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层层设立扶贫工作的专门机构,经过改革开放37年的努力,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走出了具有  相似文献   

9.
消除贫困已成为了国际行动的目标。我国政府一直都在反贫困.其中采用的战略主要有传统的社会救济扶贫战略,通过制度变革推动经济增长以消除贫困的战略和开发式扶贫战略等多种扶贫方式,使贫困人口不断下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的深山区、裸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方疾病多发区、缺水地区、严重自然灾害多发区。这些地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这些区域是我国扶贫的攻坚区域。因此,要制定对西部特殊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西部地方政府扶贫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应该注重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在这个前提下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扶贫要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进行,要有稳定的脱贫计划才能攻破扶贫难关。  相似文献   

10.
刘欢 《软科学》2017,(5):11-15
以精准识别为导向,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转变的视角对我国农村脱贫进行新探析.通过构造洛伦茨曲线法,求出基尼系数和社会财富指数值,研究发现在农村贫困地区扶贫过程中存在绝对贫困线不能完全覆盖贫困者,建立相对贫困线有利于在贫困新形势下精准识别贫困户;通过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可以有效遏制扶贫资源分配中精英捕获的瓶颈;针对忽视最贫困等问题提出精准帮扶的对策,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护等保障性扶贫政策为主,提高其抵御贫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我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在增进人民福祉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贫困治理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必要对我国扶贫实践进行解构,同时回顾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的多维变迁历程,以挖掘我国扶贫实践中的重要经验。文章首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梳理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进特征,并从政策密度和政策强度两个方面对扶贫政策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得到我国扶贫政策的累计效力;最后,选择若干能够衡量农村社会多维变迁的指标分析农村社会多维变迁与扶贫政策累计效力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扶贫政策累计效力与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学准确地评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贫困动态对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采用贫困距离指数,在整体、局部和旗县三个尺度上分析了该区2000—2014年的贫困动态。结果表明,在县域尺度,2000—2014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所有贫困县均脱贫。全区贫困县减少了167个,贫困县人口减少了4569.76万。贫困缓解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公共财政收入与脱贫县贫困距离指数相关性最大(R=-0.51,P<0.01)。在快速脱贫过程中,该区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剧。脱贫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了2.11倍,脱贫地区旗县间人均收入的变异系数增长了41.67%。因此,建议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一步精准扶贫时,应该注意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减少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国明  黎春  何仁伟 《资源科学》2020,42(4):649-660
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区域贫困治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本文在总结个体扶贫与区域扶贫的辩证关系、贫困区域与区域贫困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系统梳理了贫困区域治理思想,旨在丰富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全球2030年减贫目标的国际行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为:区域贫困治理思想包括贫困空间分异、贫困区域开发策略和贫困区域管理3个方面,与精准扶贫方略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工具;依据贫困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以此划分出贫困县域类别、村域类别,并把脱贫难度大、贫困县集中的地区划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于资源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区域开发与发展理论,形成了以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组成的区域贫困开发策略;依据贫困区域的鲜明层级体系,构建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对象体系和退出考核评估机制,以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成的贫困区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4.
张博胜  曹筱杨 《资源科学》2021,43(8):1549-1561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典型的农村偏向性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10—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以中国典型贫困地区——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对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进而显著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但对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作用不明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冲击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比非贫困县平均上升0.1512,而城乡相对收入差距平均降低0.3668,但这种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政策累积效应不明显。②精准扶贫政策主要通过促进城镇化、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以及产业结构非农化调整4个方面促进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长远来看,在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的同时,逐步推动产业非农化调整将给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带来持续累积效应,对改善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针对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贫困地区的减贫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如何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体系是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文章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阐述了城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探讨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和制度优化路径,以期为推动贫困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7.
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贫困县的46 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农户收入有明显负向影响,且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有双重抑制性,对贫困户的影响大于非贫困户。分析发现,农户的主要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对其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从政策上看,这意味着应通过免费农业技术和气象防范知识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区域性减灾防范机制,为贫困农户提供气象灾害保险和气象信息支持,调整扶贫瞄准机制和精准帮扶政策,调整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