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技风》2021,(5)
地理流行病是全球性问题,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国内外地理流行病学发展历程、应用实例和研究技术演变。研究发现:地理流行病学思想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多种流行病研究中,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且多具有空间分布、蔓延特征。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地理学方法应更好地应用到地理流行病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许多领域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撑,营配一体化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便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对电网模型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描述。由此一来,配电运行和营销管理拥有了广阔的信息平台,在空间地理信息和专业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对业务管理流程有了进一步的优化。在本论文中,笔者对营配一体化与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资源网络服务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勘测中应用十分广泛,并逐渐向地理信息网络服务发展。本文就地理信息资源网络服务技术的基本框架和作用进行了概述,并针对其重要技术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0):1133-1142
海岸带既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又是复杂、动态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也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的空间单元。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并以国际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LOICZ)及国际未来地球海岸计划(FEC)为背景综述了国际海岸带科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同时简述了国内海岸带研究进展与差距,进而联系海岸带变化问题,探讨了我国海岸科学与沿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强调了全球变化影响和人类活动压力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超越传统地理学和海洋学的范畴,基于海岸带自然与人文因素探讨性地提出了划分海岸带为"特征性核心带(最强作用带)—相邻带(较强作用带)—外围带(弱作用带)"的"三带"概念,指出海岸科学是一门研究海岸带自然属性及功能、陆海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叉性科学,是认识海岸带规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特色学科。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3):258-260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正式成立3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了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揭幕挂牌暨网站、数据交换平台开通仪式(www.resdc.cn)。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为该中心揭幕。该中心是中科院为支持国家和全院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成立的跨研究所的非法人研究机构,是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支撑系统之一。该中心将成为中科院承担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项目以及国家科技大平台试点项目、“地球系统科学共享网”建设的主要单位…  相似文献   

6.
海岸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文章简要评述了电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前沿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合作,在应用层面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部署重点研究项目,组织国家/国际层面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甚至需要建设以"海岸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加强电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利用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有助于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中科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12月31日。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骆永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经院士,副主任为潘德炉院士和傅伯杰院士。实验室重点致力于开展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研究,阐明海岸带多介质环境过程、机制及效应,发展陆海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建立海岸带环境信息和综合管理体系,促进海岸环境科学、工程及管理技术发展,提升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社会巴尔干因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消除了地理壁垒,使处于远距离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即信息技术消除了传统的地理空间巴尔干。然而,由于人类存在有限理性,以及信息凸增长、乃至大爆炸的出现,通讯、信息技术并不能真正地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沟通网络。相反,信息技术在成功消除地理空间巴尔干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生成了逻辑空间巴尔干;并且这种逻辑空间巴尔干是基于个体兴趣、学科专业、社会地位以及观点的。本质上,个体偏好关系是导致生成逻辑空间巴尔干的原因。本文描述了空间巴尔干隶属度、信息资源相似度,介绍了逻辑空间巴尔干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3S技术成为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3S技术与地理信息的规划对科学发展城乡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着手分析现阶段3S技术与地理信息服务的应用现状,发现在实施主体和实施流程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并就这些障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地理信息技术(GIS)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地理信息技术在应用上之所以这么广泛,主要是因为这一技术在测量上是十分准确的,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可以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就可以将很多的学科综合在一起,尤其是在交叉性和边缘性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空间上的管理,基于这样的特性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邸向红  侯西勇  吴莉 《资源科学》2014,36(3):463-472
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前提。鉴于我国海岸带土地利用多样性显著而分类系统研究相对不足的现实,本文简要论述国内外海岸带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展、适用的遥感数据类型和制图精度,并从陆海耦合的角度出发回顾国内滨海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系统优化方案,包含8个一级类型和24个二级类型,较全面地涵盖了全国海岸带的土地资源类型,并从海岸带区域的特征出发,强调了湿地资源的细分;应用该分类系统,基于Landsat TM影像建立解译标志,并对2010年中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进行遥感制图,表明该分类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研究可为全国尺度海岸带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海岸带综合管理等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义  王辉  王培涛  孙晓宇  吕婷婷 《资源科学》2013,35(12):2517-2523
我国海岸带区域是台风、风暴潮、地震海啸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的重灾区,精细空间分辨率的人口数据,能够有效服务海岸带灾害风险管理。本文基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OLS/DMSP 和NPP/VIIRS DNB 两种夜间灯光数据及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我国海岸带人口空间化方法与应用研究。利用建筑物与裸地增强指数法(EBBI)基于Landsat 卫星遥感影像提取了我国沿海区县建成区数据,作为人口分布的空间控制因素,以普查人口数与夜间灯光数据回归函数关系为依据,对人口进行空间化处理。反演得到了我国海岸带区县1km×1km和0.5km×0.5km两个空间尺度的人口格网数据。并利用福建省沿海乡镇人口数据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NPP/VIIRS DNB夜间灯光数据适用于人口空间化研究,且其反演精度整体优于基于DMSP/OLS传统夜间灯光数据反演的人口格网模型。通过本文实践,可以发现NPP/VIIRS DNB夜间灯光数据具有实现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3.
近来,“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规模化应用引起了高度关注,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文章简要阐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从立项到应用的历程,探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叙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应用范围。通过与国外同类卫星的比较,表明我国有能力发展一流水平的高分辨遥感卫星,实现我国卫星遥感从有到好的重大转变,推进我国遥感卫星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的珠江口养殖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珠江口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基地,近20年来养殖业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遥感(RS)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有效监测珠江口海岸带地区水产养殖场的变化。本文应用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4个时相的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综合光谱、空间关系和形状特征信息进行了养殖用地的提取。结果表明1990年-2000年珠江口沿岸地区养殖用地面积有较大增长。2000年-2005年该地区养殖用地变化强度减弱。2005年-2008年西岸养殖用地仍然保持增长,而东岸却大幅减少。对养殖用地重心的迁移距离和迁移方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2008年珠江口东西岸养殖用地均呈向西北方向迁移的模式。研究期内增加的养殖用地主要来源于滩涂围垦和农业用地,而减少的养殖用地主要转化为城镇用地。该研究客观、准确的反演了海岸带养殖用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对海岸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兴起,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中国开始进入空间时代。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遥感在我国也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自己的遥感卫星系列,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灵活、机动性强的航空遥感也在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遥感应用是我国发展遥感科学技术的重点,30多年来遥感在我国成功地应用于国家土地资源调查、农作物和森林监测、地质矿产调查、城市发展监测以及海洋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等。在洪水、旱涝、林火、地震以及相关的气象和地质灾害发生期间,遥感总是起到关键作用。遥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文章将在上述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窥我国遥感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资源遥感—从区域调查到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红辉 《资源科学》2000,22(3):34-39
遥感技术具有的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点,成为现代资源科学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70年代以来,卫星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区域资源系统窨信息的定位研究、资源动态的连续快速监测和结构、功能的定量综合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变化研究居为国际热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源遥感迈进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新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①多层、立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晓宇  苏奋振  吕婷婷  仉天宇  吴迪  付敏 《资源科学》2011,33(12):2277-2284
采用遥感与CIS相结合的方法,以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9牟为时间节点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数量、变化速度、类型转换、重心位移等进行了提取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在研究期内的变化较为显著,各个时段的变化特点各有异同。整体上人工湿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985年仅为零星分布,到了2009年则已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至2009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9.19km^2/a;近岸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整体上呈逐年退缩趋势,其中沼泽湿地的退缩最为显著,多转变为了人工湿地和农业用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养殖等人工湿地的扩张,另外黄河口的改道对湿地格局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近岸湿地影响最为显著,而湿地重心的空间变化在1995年-2000年间也显著受到黄河口改道的影响;由于整体上湿地的转出数量大于转入数量,且以陆域湿地的转出为主,造成湿地重心呈向海一侧的“东向模式”变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重点海岸带地下水资源问题与海水入侵防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海岸带地理、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我国重点海岸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近年来,围海造陆等海岸工程加快,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的生态建设。文章分析了我国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海岸带地下水需求现状和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指出水资源短缺、海(咸)水入侵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促进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动力引擎"的角色,与此相应,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广泛而深刻,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自然岸线消失和破坏的速度惊人、程度严重,围填海愈演愈烈,急剧的岸线开发和扰动过程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问题,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乃至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文章概述了过去近7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的过程特征,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点和策略,包括:加强以海岸线为重点的海岸带监测、观测和科学研究;加强自然岸线的保护力度,优化人工岸线的开发利用;开展"恢复中国的河口"行动,维持和强化河口的水文与生态连通性;以海湾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海湾分类管理促进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