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求甚解”析义蒋瑞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后世学者对“不求甚解”的解释颇有分歧。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说陶渊明读书“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认为陶渊明的读书,“大抵采兴...  相似文献   

2.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由于出自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之口,自然历来谈的人就多了。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近期不断刊登相关文章。王富仁、郭崇明先生撰文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鲁洪先生不赞成二位意见,认为“不求甚解”误人子弟。近日苏荣耀先生不敢苟同鲁先生的高见,认为阅读应“不求甚解”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或策略,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笔者有所触动,也想谈谈“不求甚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断章取义,把陶渊明说成是读书马虎的典型,并说陶渊明这样…  相似文献   

3.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世人都以“五柳先生”为陶渊明的自况,因而就说陶渊明读书是不求甚解的。有些人因为仰慕陶渊明,也就用不求甚解的办法来读书。清朝的纪晓嵐就写过这么几句诗:  相似文献   

4.
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自况”性质的“五柳先生传”中,说他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几句话,常被一些人引为美谈。他们認为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读书可以略知其意,浅尝即止。他们十分欣赏这种读书态度,認为很潇洒自在,通脱不覊,并且既有好读书的美誉,又可免刻苦鑽研的辛劳。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句。历来论析颇多,或认为其是治经方法,不拘泥于烦顼的章句和训诂之学;或说这为治学态度,不在枝节问题上钻牛角尖,不求基专搜寻的浅尝辄止,等等。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读书与写作密切结合,并以诗文创作为目的,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要义之所在,只有认识此要义,方能认识陶渊明诗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6.
读书应重在会意,不能为语句所局限,“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人读书,大率以己之意会书中之意,对字不甚注重,而力求身心的参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可执着于字句的讲解,这同现代人次“不求甚解”为肤浅草率之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王柳先生传》中曾谈到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不求甚解是说不拘泥于烦琐章旬,注重“会意”贯通,用现代话说读书不死扣书本的字眼,善于领会书中的精  相似文献   

8.
坐拥书城     
谈到读书,我很有些惭愧,因为我读书既少,且不够专。和完全不读书的人比起来,我读的书不算少,但要和把读书当成大事的人比起来,我只有惭愧而已。陶渊明说他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听起来好像是谦词,实际上这是一种极难达到的境界。如果要套用陶渊明的话,我读书,则是“不甚好读书,且不求甚解。”小时候,我家的隔壁就是市图书馆,父母又认得图书馆馆长,于是我要去看书就很方便,连证件都不需要。下午放了学,我去图书馆玩,捉蛐蛐儿,偶尔也钻到阅览室里看画报。再大一些,认得字了,就开始看小说,但好像记忆力极差,基本上是过目即忘。到了高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1、晋陶渊明的读书方法是“不求甚解”。他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并非浅尝辄止,而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人教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的听课活动,为作者马南邨的精辟见解称好。联系当前地理教学很有启发,其实,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也要经历三个阶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出自陶渊明之口。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如果能运用好"不求甚解",会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柳暗花明"之感,达到出其  相似文献   

1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的读书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固是自谦自责之辞。而事实上,“好读书”、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汉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可是,审视一下如今的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走的正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请看,有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2.
不求甚解     
通常,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深入,没有好学的精神,含贬义。其实也不尽然。"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了陶渊明所说的前半句话,而忽略了后半句话的含义。陶渊明其实是说: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相似文献   

13.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不求甚解,但求会意,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妙啊!  相似文献   

14.
<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来自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一生归隐山林,淡泊名利,谈及自己的志趣爱好,不外有二:一是喝酒,二是读书。说到读书,相比当时那些为了获取功名而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士人们,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初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再一思量,便觉得妙不可言。我认为这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虽历经千年却魅力不减,仍然适用于现在的阅读指导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读理论盛行于魏晋,那是一个学的自觉年代,读逐渐挣脱了本的束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作的“自况”。此处陶渊明的读书法中“不求甚解”一语,意为不拘泥于章句,不囿于作原意,唯求适己、会意。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应该读书,但应该怎样读书呢?从前诸葛亮读书有个特点,叫做"略观大意"。陶渊明读书有个特点,叫做"不求甚解"。倘从字面上看,似乎主张读书不必深入细致,更不必刻苦钻研。这种说法不是误人子弟吗?清朝人阮葵生对这两句话有过解释,他说"略观大意"的意思是"即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之义";"不求甚解"的意思是"盖不敢穿凿附会"。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似乎也不尽然,从这两句话里我们还可以有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描述他的阅读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李镇西老师则强调:“读书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其中“读出自己”强调的是,在走进作者作品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到独特体验。生活中读书的常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9.
读书断想     
(一)读书,是快读好,还是慢读好?历来说法不一。宋代朱熹说:“熟读而精思。”东晋陶渊明却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同是满腹才学、令人敬慕的大学问家,见解为何大相径庭?其实各有各的道理我以为,读书的速度应因书、因人而异。专业书宜精读,旁类书可速读。精典名著宜细读,一般书籍可速读因人而异则是指初学者宜精读,饱学者可速读。对学生来说,教科书宜精读,课外书可速读。(二)时下,有些中小学生感慨地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读书就是“苦”差事。当然,这或许与他们的课业负担过重有关。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明朝学者杨慎认为,陶渊明所说的那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其实是在两汉训诂风盛行的情况下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看法,而并不是说读书就真的要不求甚解。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认为读书应该细读细解,如美国学者约翰·米德马就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