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琳 《华章》2010,(2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民俗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形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决定民俗旅游兴衰的关键.黑龙江省的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地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努力开发黑龙江省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弘扬地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发展黑龙江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就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民俗旅游是时下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形式,民俗旅游产品是当前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汝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其开发状况不尽人意。笔者从汝城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色入手,分析了汝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永州的瑶族民俗旅游开发,以开发瑶族民族风情旅游为主,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民族文化了解民族风情。加强永州的瑶族民俗旅游开发,必须结合其实际,开发瑶族文化产品旅游,提高其文化品位,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永州的旅游大力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已成为民俗文化旅游大省。本文在分析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策略.为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河南民俗旅游业稳步发展,日趋成熟,民俗旅游创收在全省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但旅游景区民俗体验区开发力度不足,缺乏民俗体验板块;民俗旅游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河南省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开展体验式民俗旅游产业,加大开发河南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力度,才能让民俗文化转化为民俗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民俗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构筑地区旅游特色的关键。黑龙江省民族民俗特色浓郁,民俗旅游资源“丰饶”,民俗旅游极富发展潜力。本文从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特性的剖析认识出发,指出了黑龙江省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主题、布局形式及项目方案等,为黑龙江省民俗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安徽淮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本地区的民俗旅游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发.蚌埠市具备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要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就必须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定位、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要注重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相结合,大力开发民俗旅游产品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方式已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人文生态旅游方向转变。都市民俗旅游作为人文生态旅游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广泛存在的都市民俗旅游事象,通过分析其生发的机理,探讨都市民俗旅游的定义、对象、特征和开发的价值,构建了都市民俗旅游理论体系。并提出了都市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和在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采取实地踏查法、问卷访问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土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弱势、机遇与挑战;分析阐述了土族民俗旅游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互助土乡民俗风情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其发展模式是:建立主题鲜明的土族文化旅游区;利用节会集中展示土族文化旅游资源;建立土族文化博物馆;利用研讨会挖掘土族文化旅游资源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使游客借助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兰州境内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并能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其旅游计划,达到智能感知和方便利用的目的.兰州民俗旅游资源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特色,应进一步开发研究,将智慧旅游引入民俗旅游,实施智慧旅游战略,提升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旅游城市的内涵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的长江三峡景区关于其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甚少.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长江三峡景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威胁与机遇,从而提出长江三峡生态旅游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机遇,消除威胁,发挥优势;把握机遇,乘势发展;紧跟机会,扬长避短,融合自然景观和特色风俗文化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2.
三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显现出沿长江两岸显线状集聚化分布,沿江两岸的景点分布密度和资源禀赋特质由西向三峡地区递增,腹地旅游资源沿支流溪河集聚化分布以及区域性块状化和临城镇集聚化分布的特点。从三峡地区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的特征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上来看,要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必须整合旅游资源生产力要素,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最优化,构建“一线三点四区”的旅游生产力布局支撑框架,由点连线、由线拓面(区),由沿江向腹地拓展,从而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相似文献   

13.
论重庆发展长江"新三峡"旅游业的对策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策创新为切入点,围绕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开拓旅游融资渠道,加快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速度;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旅游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与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等方面,试图探索重庆发展长江“新三峡”旅游业的新思路、新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旅游行业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文章试图寻求地方旅游合作的新形式。从长江三峡入手,对湖北、重庆两地旅游资源及两地打造无障碍旅游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两地间的旅游监管和协调机制,制定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促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措施,为两地建立省市间的无障碍旅游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核心景区巫山县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巫山县地处长江三峡景区的核心地带.三峡库区的形成虽然会巫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变迁。但只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旅游视角,对传统的和新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开发与利用,物别是把新的旅游开发和需求与移民就业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巫山县新的三峡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是中外闻名的黄金旅游线,具有明显的组合性、团体性、集中性和周期性特征。针对三峡工程二期水位给重庆库区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区域关系和游览方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从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开发路径等方面,提出了重庆库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在政策扶持、平台构建、开发重点、配套设施、宣传促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地区在古代,处于“巴楚交错地段”,巴楚两种文化于此交融、混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第三种文化”,文化界称之为“巴楚文化”。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长江这条经济开发带和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这条“文化沉积带”的十字路口,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三峡地区特有的文化特点。从分析三峡地区的民俗入手,阐释了文化本身的多元复合性,总结了三峡文化的本质特点,以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建设新巴东,建设大三峡。  相似文献   

18.
江南古镇南浔旅游资源开发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浔是我国著名的六大江南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人文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水乡文化浓郁,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对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突出独特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等原则.在具体措施上,要制定完善可行的方案,开发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修缮和保护古建筑,处理好群众利益与古镇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大宣传力度,创出古镇品牌.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是三峡工程初期运行期的第一年,也是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发挥的第一年。枯期,长江中下游遭遇多年未遇的枯水位,为保障通航安全,利用三峡水库对航运实施流量补偿调度,满足了枯季通航水位要求;汛期,为缓解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根据长江防总防洪凋度指令,三峡开发总公司对4次较大洪水实施了防洪凋度,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来自长江上游的泥沙滞留于库区,清水下泄,出库泥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河床受到冲刷,支流湖泊的供沙也将发生变化,使得进入长江中游河段的泥沙有所减少。本文对长江中游干流河段螺山水文站的径流及来水来沙等水文特性影响进行研究,对于该地区乃至下游地区的防洪调度、港口修建、航道整治与维护、滩涂围垦、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