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与马克思·韦伯文化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以来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化学、尤其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同样具有突出的地位。马克思·韦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对世界文化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梁漱溟与韦伯虽然并不着重于文化学研究,但在文化学上的论述却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本文基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韦伯的“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对二人的文化观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3.
粱漱溟文化观经历了从萌生向成熟,从理论研究向社会实践的转变;钱穆早年从史学视域研治传统文化,晚年则注重传统文化的形土思考。在文化发展类型上,他们提出“文化三路向”说;在文化发展前景上,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必将复兴;在文化发展方式上,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然而,粱漱溟、钱穆文化现亦存在较大差异:在文化概念内涵的诠释上,梁漱溟重哲学,钱穆重史学;在文化起源的立场上。梁漱溟主张主观意欲论,钱穆主张地理环境决定论。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以"人性"作为研究中西哲学的契合点,从中国文化中寻找那些西方文化中的"不可能性":"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帝国式求索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簇"的认知方式等,从而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其文化哲学的思想基础,运想方向是一致的.略有不同的是,他在1920年前后形成并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化哲学,着重在中西文化的价值和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专门发挥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在人生思想上归路到中国儒家的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在1930年以后成熟的乡村建设理论,则直接关注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主张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他把中国现实社会与政治问题都归结为中西文化冲撞下的“文化失调”.进而强调从中国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以下专就这些观点展开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是在半殖民地的语境中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要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咽喉着刀时",他肯定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希望把西方的民主制度种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力图在儒家基于人性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建立民主的社会秩序.在今天政治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保持民族性的民主政治已成共识,梁漱溟对中国民主之路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阐释了对中西文化融合论的看法,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引起思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的"文化三路向"、"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孔子学说推崇论"及"中西文化融合论"四个方面值得大家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9.
<正>《"人文演进"观绎论》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赖功欧先生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的优秀课题,是研究现代新儒家人文思想的专著。"人文演进"观是现代新儒家人文思想资源中的富矿,对"人文演进"范畴涉猎最多的是钱穆。本书设导论与上、下两部。上部展示从梁漱溟到牟宗三等新儒家代表人物的人文思想,探究其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下部以钱穆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早年即受梁启超思想影响,二人的交往则始于1920年。1925年梁父遗稿《伏卵录》的披露,加深了彼此的师生之情。二人学术思想的联系体现在:都赞赏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中西文化的思考有契合点,都倡导心学。梁漱溟对梁启超评价很高,亦不讳言其不足,这有助于全面认识梁启超。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