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以前,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各具特色,但基本上都属于资本主义模式。十月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呈现多样化。多种现代化模式反映了现代化是必由之路,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唯物史观展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具有复合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种现代化模式表明现代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道路,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具有现代化的特殊性。从现代化的普遍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与人类现代化共有的本质属性,即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以自然经济主导的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主导的模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从现代化的特殊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本质属性,具体体现为道路选择的非资本主义性、领航主体的先进性、发展方式的并联式以及价值追求的人民性,等等。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悖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问,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制度探索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50多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从建国初期的全面移植斯大林模式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片面修正,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由以工业化为衡量目标,发展到全面现代化、全方位、综合发展的衡量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在发展战略上表现为,从“赶英超美”的盲目赶超战略,逐步转变为社会全面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三种典型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它们产生的背景、经济主体、运作机制各不相同,但是其迅速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且在相当时期内,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典范。这三种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客观的必然性,也不排除一定的偶然性。而包括制度环境、设施环境、资源环境在内的创新环境,是这几个区域发展能够不断成为典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就是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和动力来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和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创始人是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按照罗先生架构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是经历了三次发展模式转换、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的“被延误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中,革命、国家重建和传统文化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要加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行列,首先要解决的课题就是现代化发展模式问题。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政治勇气,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借鉴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设计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和创始人是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按照罗先生架构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是经历了三次发展模式转换,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的“被延误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中,革命,国家重建和传统化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国家与社会这两个不同的分析范畴下提出了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研究中理论的矛盾问题。文章梳理了教育发展的不同认识模式后,以现代化的视角探讨国家发展与教育发展模式,为此文章从国家形态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诸多方式,并指出国家利益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必须遵循社会发展模式的一般特征和相关因素,从内源性、自主性、动态性原则出发,科学合理地对待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的优势与难题,从三个维度上选择与设计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即:在发展目标上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明”的国家,在现代化的推进形式上选择渐进型的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所实现的社会转变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发展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1.
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四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现代化建设道路、战略目标、战略部署、建设途径的阐述,分析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四个方面,同时也论述了准确把握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韩振峰 《天中学刊》2003,18(1):10-13
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领导的核心,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并提出和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制度选择、目标设计、基本原则、战略方针、依靠力量和战略步骤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从战略地位、主体作用、基本依靠、"两个飞跃"和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探索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务实创新的理论风格、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和辩证系统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制度依托、战略重点、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建国前后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工业化道路”为主体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由此发端 ;在此基础上 ,到 6 0年代初 ,又提出以“四个现代化”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审情度势 ,最终将中国现代化道路定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步骤经历了一个不断充实发展的演变过程,它深刻地反映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现代化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农业现代化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胡锦涛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明确了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指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协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经济战略思想,是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紧密结合当今世界特征的战略思考。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邓小平经济战略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8.
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萌芽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于第二代领导集体,成熟于第三代领导集体。它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内容。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既继承前人,又积极创新,把对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又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程美东 《天中学刊》2001,16(1):20-23
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有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理论为指导.近代中国现代化实践之所以一直在步履蹒跚中徘徊,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实践之所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就是因为我们有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基本目标、宏观的方法论等问题都作了科学的规定,从而保证了中国现代化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