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神》(苏教版三上七单元)一文按“求治一术前一术中一术后”的顺序,写了青年时代的刘伯承负伤后的一段经历。作者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充分表现了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意志,文中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恰好衬托了刘伯承的“军神”品质。  相似文献   

2.
暑假里我怀着十二分的虔诚看《小学语文教学》杂志2006年的7、8合刊,因为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看到了“暑假备课专辑”中的《铁骨钢筋铸军魂——人教版第九册<军神>教学设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师小结:在手术中,刘伯承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和坚强深深地折服了沃克医生,所以手术后,沃克医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称赞(指名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段话设计得很好,这个教学环节也很精当,既帮助学生巧妙地提炼了文章的中心,又适时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基础上通过朗读及时抒发了积存…  相似文献   

3.
《军神》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眼睛受伤,到著名的德国外科医生沃克诊所里就医,在整个手术中他表现出惊人的钢铁般的意志与镇定,让沃克医生刮目相看,并由衷地称赞他为“军神”。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简析 《军神》选自人教版第九册.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受伤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文章叙事清楚,虽不复杂,但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5.
评析:《军神》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刘伯承在不实施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眼部手术的事迹,体现了刘伯承同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朱丹老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精读、略读、浏览结合,突出重点;以问题引导探究;体验阅读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从中体会“军神”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  相似文献   

6.
《军神》是人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 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 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 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 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我先后两次教学此文,第  相似文献   

7.
老师领着我们学《军神》一课时,引发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课堂争论。那争论的情景,至今令我不能忘怀。老师讲道:“刘伯承在拒绝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还能清楚地数着沃克医生给他做眼球摘除手术共割了72刀。这种战胜困难与痛苦的坚强毅力是罕见的,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所以,他被称为军神也是当之无愧的。”可方老师的话音刚落,见多识广的黄铮月却提出了异议:“方老师,我觉得有人超越了刘伯承。三国时期的关羽就比刘伯承的毅力大得多。论地位,他们都是当时的军中将领,后来关羽被封五虎大将之首,刘伯承后来成了十大元帅之一,都可称军神。论治疗,关羽也没…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沃克医生把刘伯承称为“军神”的原因。3.了解课文通过对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突出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并且通过读表现出来。4.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仿写迁移练习。教学重、难点1.理解把刘伯承称为“军神”的原因。2.朗读人物的对话,感受“军神”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课上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些我们运用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书、讨论已经当堂解决了。还有些我们感到当堂还不能很好地解决,…  相似文献   

9.
陈洁 《四川教育》2004,(4):27-28
小学语第九册《军神》一课讲述了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在护国战争中一段令人震撼的经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抓住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两条情感线索进行“串讲串问”。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起着主宰作用,学生始终被教师的设问和讲解牵着走,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自主学习,更谈  相似文献   

10.
【教材说明】《军神》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描写了我军元帅刘伯承,年轻时负伤到医院求治,坚决不用麻醉药,忍受巨痛接受手术的故事,表现了他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被主刀的德国医生敬称为“军神”。【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德国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在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语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神"字,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会想倒什么?(预设:"神"能够法力无边、腾云驾雾……) 2.板书"军"字,看到"军神"你又会想到什么?(预设:打仗百战百胜、作战勇敢、枪法很准……) 3同学通过预习知道"军神"指的谁吗?(刘伯承) 4.多媒体出示刘伯承图片,介绍刘伯承生平资料. 5.刘伯承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被称作"军神"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军神》.  相似文献   

12.
《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九(上)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我国开国元帅刘伯承在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的故事。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元帅拒绝使用麻醉剂,这一惊人的决定被外国医生沃克称为"军神"。通过这篇课文赞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的意志。本文通过优化设计策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课例:《军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军神”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迅速翻看课文)师:(指一生)找到啦?是从哪里来的?生:是从沃克医生口中说出来的。师:请你把沃克医生说的话念一念。(屏幕出示沃克讲的话,生读)生: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师:(指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师:沃克医生讲了几句话?生:四句。师:(摇头)数一数有几个感叹号。每用一个感叹号就是一句,几句?生:三句。师:各自轻声朗读这三句话,体会体会应该怎样…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军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笔者始终抓住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点思考:从文本内容看,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主要写了刘伯承身负重伤仍镇定求医、术前拒绝使用麻醉药、术中一声不吭、术后清楚地说出刀数这几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是为了表现刘伯承的"军神"形象。从这一问题出发,就能巧妙地串联起文本内容,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学习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快乐的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军神》一文时便充分进行这种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便是我在该文教学时几点实录与感受。片段一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体会到了医生对刘伯承的关心,你们是从哪些具体语句中体会出来的呢?生:我是从这儿体会出来的(读下列语句)。①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②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③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正确表达语意。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要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正确读写部分词语。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朗读、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刘伯承坚强如铁、意志如钢的品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从课题《军神》入手,引入课文的学习。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生交流有关刘伯承的资料,以形成对刘伯承的初步印象。3.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1…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编辑部:百年现当代语文,高耗低效的顽症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您提出的语文组块教学,可以解决哪些语文教学问题呢?经过了哪几个研究阶段?薛法根:语文教学是怎么造成高耗低效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教例。《军神》一课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说:"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教学时都会聚焦在这个比喻句上,以此深入体会刘伯承那种钢铁般的军人意志。一位教师是这么教的:  相似文献   

20.
师:请同学们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师(多媒体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生:(自由读这三句话)师:同学们,读了以后有问题要提吗?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生:(沉思了一会儿)生1: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生2: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生3: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位军神?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围绕句子内容一下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再读读,看看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学们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生4:(学生读后一脸兴奋)老师,这儿为什么一连串用了三个感叹号?师:你真有一双慧眼,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