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实体问题是西方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本体论规定,而忽视了其内涵的认识论规定,使问题的讨论常常脱离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总的思考背景。因而,难以把握实体概念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本文拟从思维与存在关系这样一个总背景的角度,对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实体概念作一次再探讨,力图说明近代早期哲学中实体概念的内涵、逻辑演化过程及对后期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追问和探究实体是西方古典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哲学在古希腊刚刚产生的时候起,就提出和追问本原问题.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先前哲学家的原子论本原思想和理念论本原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体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经典性的论述.亚氏的实体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经验派哲学家和理性派哲学家沿着亚里士多德的路继续往前走,对实体的追问和探究仍倾注不衰的热情,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实体观.在当代,追溯西方传统哲学对实体的追问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就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这在高教理论界已经达成了共识。然而高等学校要开始实体化运行,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外部法制条件和内部的组织形式,否则高校的实体就难以落实。如何来建设高校这些外在的运行条件和内部的组织环境呢?这是要把高校纳入实体化运行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一实体原是哲学上一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实体乃万物不变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当前实体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用它来指具有一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传统本体论看成是显性的实体本体论,那么现代西方哲学就是继承了传统本体论的隐性的实体本体论.无论是显性的实体本体论还是隐性的实体本体论都是实体本体论即狭义本体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摆脱了对狭义本体论的追求,但从广义本体论来看,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本体论的意义.但不能因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本体论的意义就简单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5.
当前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争论都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要厘清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关键在于弄清楚“意识”在哲学中所处的本体论地位。本文认为,由于对“意识”的本体论承诺不同,哲学基本问题不仅在不同的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即有真假哲学基本问题之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由于意识具有“依附性、二阶性”的本体论地位,哲学基本问题就表现为作为属性的意识与作为实体的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主要采用了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斯宾诺莎在批判笛卡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实体学说。他从唯一的、普遍的、无限的、永恒的实体出发,将人、社会、国家都看作是实体的样式,以心物平行论为基本原理,阐明了自己的国家学说。此外,斯宾诺莎还在继承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当时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政治现实出发,探讨了不同的政体如何能够保障人民自由实现的问题。这两种研究方法在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中是相互统一的,既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大卫·休谟(1711—1776)在哲学上是以怀疑论著称的。他的怀疑论既排除物质实体,也排除精神实体——上帝,表现出非宗教思想的特点。休谟非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非宗教思想?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休谟哲学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从实体本体论到文化本体论──论当代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体本体论到文化本体论──论当代哲学的转向李无苑实体本体论是古典哲学的基本形态,它试图用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实体来说明世界。而文化本体论则是在经历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之后,由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罗蒂等人开创的一种当代哲学趋向。它既超越了传统...  相似文献   

9.
欧洲哲学进入近代,经院哲学的实体学说已经极大地阻碍科学的发展,笛卡尔把实体的存在看成建立知识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他的二元论观点,致使他陷入唯理主义独断论。洛克在经验论原则的基础上,对实体观念的产生、实体的名称、实体的存在进行了系统地反思,成为英国经验论从洛克到贝克莱到休漠的非实体化运动的转折点,并影响了康德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源语表达的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过程.心智哲学语言研究以语言反映人的心智为基本假设,为解释语言表达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实体隐喻是以具体有形的实体或物质表达抽象事件、活动与情感的隐喻类型.按照心智哲学的观点,实体隐喻是心智以一物理解另一物过程的语言表征,实体隐喻喻体表达的意义需要追溯到实体隐喻构建的心智活动方能确定.本文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产生实体隐喻的心智活动过程及其喻体的语义结构,并基于意义取向的翻译观探讨了实体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20,(1):35-39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实体"不是存在,而是作为可感事物的"存在"。一方面,实体即"是其所是",是不再表述任何其他事物的终极载体。其既不述说主体,也不依存于主体。另一方面,实体即"这东西"或"可分离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却又是可分离的。而实体的生成则是指可感实体的生成。"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理解是掌握其实体学说的关键,也是进入亚里士多德哲学之秘钥。  相似文献   

12.
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旧哲学是脱离实践的哲学,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方面的东西夸大为脱离人和现实世界的抽象精神实体;旧唯物主义也由于他们的世界观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所以他们都没能科学地解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问题在原则上作出了较科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自人类开始思考身心问题以来,心灵是否实体便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实体范畴及其两种属性,笛卡儿认为身心是并存的,洛克和休谟认为实体存在但不可知,贝克莱主张心灵是唯一实体,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心灵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当代心灵计算理论认为,心灵仅仅是大脑的生物化学活动,其中的细节远远超出了哲学探讨的范围。然而,心灵是否像物质那样也是实在的问题,依然是哲学家继续质疑和争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熊十力哲学将真实存在归结为“本心”或“实体”。而本心或实体有两个维度的含义,即个体性与普遍性。在两个维度之间,熊氏哲学表现出从突出个体性滑向强化普遍性,并陷入普遍主义立场的取向,从而消解了个体性。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实体即主体”这一命题可以说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所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写道:“照我看来,——我这种看法的准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是在扬弃从笛卡尔到谢林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过程中提出这一命题的。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史上,哲学范畴内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哲学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实体概念以来,实体,这一哲学范畴内重要的概念便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随着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内涵也被哲学家用不同的内容来诠释。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实体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因哲学家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视角与方法得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不论哲人们从哪一角度去阐释这一概念,它都是本体论的必然内容,是与哲学基本内容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相关联的。从实体概念出发,通过哲人们对概念的诠释,可总体把握哲学基本内容的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9.
哲学史的研究是以哲学文本为中介来进行的,对哲学文本的仔细考察决定着哲学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哲学文本在哲学研究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的角色,它还深刻联系着哲学家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而这些理解和认识往往规定和制约着哲学家的思想表达。本文在乔治.格雷西亚文本性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哲学文本的逻辑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以及在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哲学史的研究是以哲学文本为中介来进行的,对哲学文本的仔细考察决定着哲学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哲学文本在哲学研究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的角色,它还深刻联系着哲学家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而这些理解和认识往往规定和制约着哲学家的思想表达。本文在乔治.格雷西亚文本性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哲学文本的逻辑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以及在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