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华英 《山东教育》2014,(10):30-32
鲁迅先生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但是,很多老师都认为批改习作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按照要求,每一篇都要精批细改,写出眉批、总评,一篇至少要5分钟,50多个学生,得5个小时。每天批10本,得批一周。这一周的作文刚刚批改好,下一篇作文又来了。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自批自改文章,首先要解决“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一般说来,学生的自批自改往往总是效法教师的批改方法。所以要教会学生自批自改文章,就要让学生看懂教师的批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效而有法,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批改作用。为此,我每教一个班级,总是在第一堂作文指导课或评讲课上,就把常用的作文批改符号介绍给学生。同时,对开始写的三五篇作文,我总是改得尽可能精细些,添、改、调、删、(?),凡能用文字改通的,我都不但改过来,而且准确地用上规范的批改符号。每批好一篇作文,我都要发下去让学生读批改后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一道应用题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路,还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答应用题,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批货物,甲乙两车合运要10个时运完。甲乙两车合运8小时后,余下的货物由乙车单独运还需6小时。乙车单独运这批货物需要多少小  相似文献   

4.
我听了一堂五年级数学“工程问题”的复习课。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要12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合作4天后,余下的甲独做要20天才能完成,如果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多少天才能完成?”练习毕,一名学生正得意地向同桌的另一位讲述自己的“妙策”,谁知被老师看见了,老师指着这两名学生大斥一声:“不准对答案。”似乎这两名学生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给授课者丢了脸面。这名学生,顿时小脸涨得通红,小嘴鼓得老高,不再言语了。我凑  相似文献   

5.
1.适当激励,激活创新意识 数学作业批改中的评语。不仅要注意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开发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一般解法都是:  相似文献   

6.
[题目]甲、乙两人完成某项任务,甲3小时做完的工作,乙要4小时才能做完,现由甲单独做15小时,完成了任务的5/6,余下的由甲、乙两人合作,还需几小时才能完成?[一般解法]一般情况下应先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再用剩下的工作总量1/6除以甲、乙的工作效率之和,就求出了所需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个研究、探讨的热门话题,而这一热点的中心就是如让学生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作文来,这当中指导写作固然是个关键步骤,但科学、有效地批改作文则是激励学生写作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才能“乐其业”,满意的习作也将应运而生。笔者认为“批改作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  相似文献   

8.
多少年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批改_÷教师讲评。”这种“师本位”的批改模式存在着弊端:第一,它忽视了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漠视了学生在修改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学生只关心分数,很少关心教师批改内容的思想;第二,学生缺乏自主修改作文的意识,误认为“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学生的任务只是写作文;第三,反馈周期长,一般一篇作文要两个星期才能有一次反馈,学生对作文的内容已经淡忘,兴奋点已经转移,  相似文献   

9.
复习工程问题解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某工程,甲乙合作要12天完成,现甲乙合作4天后,余下的甲独做要20天才能完成。如果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几天才能完成?”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列出了两种算式:  相似文献   

10.
习作批改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周要批阅学生的周记,每学期要批改不少于八篇的学生作文,多年来的批改实践让我深深地  相似文献   

11.
作文的批改要讲科学实效,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作文批改不能只由教师批改,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批改,学得修改作文的方法,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文章从作文学生自己批改、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批改三方面探讨作文批改方式。  相似文献   

12.
眉批、总批,精批、细改,已成了语文老师批改习作的传统做法。这样的传统做法不知耗费了语文老师多少时间和精力,多少次让语文老师感到身心疲惫,学生却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的批改形式须要改革,要变教师单向批改的模式为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修改形式,这样就能为习作批改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13.
只有做好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工作,才能解决作文批改的效率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引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用事实教育学生,提高其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打印下发“批改须知”等.学生动手批改时要选择批改方式,提出批改目标,并巡视答疑.批改结束后应要求学生认真审读自己作文的各项批语,纠正错别字,明白作文的优缺点.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易华凤 《福建教育》2009,(10):21-22
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教学中,批改学生的作文却成了教师心中永远的“痛”。逐篇精批细改,如果按每节课批改5篇作文的速度,需要十几个课时。常常是这一单元的作文还没改好,下一单元的作文就已在案头等待。紧赶慢赶,好不容易才能把作文本子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却不领情,只嘻嘻哈哈地关心一下等级,很少细细地去思考教师的批改和自己的作文。再者,学生从完成习作到讲评有一段较长时间的间隔,  相似文献   

15.
我在讲完“比和比例”,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给学生练习:“甲用3小时走完的路,乙要5小时才能走完。甲与乙的速度之和是每小时行16公里。甲乙每小时各行多少公里?”解题时,有一个学生列出了独特的算式:3+5=8甲每小时行:16×(5/8)=10(公里);乙每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倆是上学期剛来中学工作的。我倆担任初一兩班文学和汉語,每周授課十六小时,虽然授課时数不多,但是批改作業的时間却花得很多。每三个星期要批改兩班作文110本,每天批改作文需兩小时,批閱汉語練習作業一小时。我們是教同教材的文学汉語兩班,每周备八节課,平均每日备課三小时。这样备課、授課、改作業三項的时間每日一共要九小时,其中如批改作文,备課大多是费腦力的。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批改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当了二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批改确也费过心机,曾得到一些领导、同事及学生给予的“细致认真”的评价,但究竟不着实,要问学生从我的批改中得到多少益处,很难说上来。批改的作文发下去,学生往往只看个分数或后面的几句批语,就往抽屉里一塞了事。这更引起我对批改效果的怀疑。学习了叶圣陶等对批改作文的论述,我采取“批问索答”的方式进行尝试,果然能看出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是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志。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作文的批改,教师费时多,学生收效少,学生对教师苦心孤诣的批改并不重视,这也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而绝不是为了改好一篇作文。只有明确了这个观点,才能处理好批和改的关系。而过去的传统做法,就是要改好一篇篇作文。深怕学生改不好,教师就越俎代庖。事实上,不论写作能力如何高明的作家也  相似文献   

19.
一、“度与金针”法有两句古诗这样说:“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于人,”说的是只让人看结果,而不教给具体“绣”的方法。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教师不能像那个刺绣女一样只让学生被动地看结果,而应该将批改的方法这根“金针”“度与”学生,让学生学会用教师“度与”他们的“金针”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学生只要掌握了这根“金针”的用法,将会终生受益。1.明确批改的要求。要教学生批改作文,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批改哪些项目。一般地说,一篇作文主要可从下几个方面批改:①字、词…  相似文献   

20.
温故知新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他们用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装订完?刚学完“归一加条件的三步应用题”,我只会以下两种解法:解1:先求每小时装订多少本,再求剩下多少本,最后求剩下的书还要多少小时装订完。列式为(2640-240)÷(240÷3)=30(小时)。解2:先求每小时装订多少本,再求装订2640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小时,最后求剩下的书还要多少小时装订完。列式2640÷(240÷3)-3=30(小时)。到期末总复习时,又把这道题拿出来做,我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有了新的理解,于是有了四种新解法:新解1:我先求2640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