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草牧业生产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对源区草牧业生产、区域生态安全和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但草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本文系统梳理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区域适宜的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技术体系,基于草畜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了区域功能耦合发展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源区退化草地管理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上述工作对推动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河源区是国家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保护优先的践行区。本文梳理了近40年来对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和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效应及政策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草地面积占绝对优势。2000年是土地利用及其效应变化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之前,草地、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土壤侵蚀等效应加剧。2000年之后,生态用地增加,植被指数增加,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方向转变,碳汇功能增强。②生态工程实施和气候变化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及其效应极具复杂性。整体上土地退化面积有所减少,程度趋缓,草畜基本实现平衡。东部河湟谷地耕地面积减少,集约度提高,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但局部恶化的态势依旧严峻,土壤侵蚀尤其高寒地带的冻融侵蚀加剧。建议应加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育区溢出价值与自然资产的评估研究,为黄河流域河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以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气候与水文变化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流域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前,由于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黄河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流域整体气候的暖干化和人类用水的不断增加使得黄河流域的水文干旱不断加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得到极大改善,有效地抑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但同时也导致该地区土壤的干化和干土层的加厚,这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涉及气候-水-生态-人类社会如何协同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彩红  朱西德  白彦芳 《资源科学》2011,33(7):1236-1241
利用1961年-2009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源区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黄河源区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49a间,源区气温呈波动上升态势;蒸发量显著增大,年均降水量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源区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及蒸发的变化相关关系显著,近49a年来,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径流蒸散发损耗超过降水量的补给,源区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预测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50s,源区年平均流量分别为593.61m3/s和525.11m3/s,较气候标准期1961年-1990年分别减少14.9%和24.7%。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大部分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人均占有年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五分之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资源状况进一步恶化,特别是1972年至2000年近二十年期间下游断流频繁发生,不仅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冲击。尤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开发的加剧和自然条件的变化,黄河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交织的严峻局面。为此,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长江源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也是重灾区。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和总结野外勘查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源区出现气候、水文、水文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退化以及人类的破坏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有利于流域安全发展与实现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是科技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提出了保护的途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是正确评价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主要以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和水力联系为依据划分地下水系统。一级地下水系统以黄河一级支流流域分水岭为边界;二级系统主要考虑含水介质的类型(孔隙、裂隙、溶隙)以及黄河支流流域的分布。将研究区划分为9 个一级地下水系统,31 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并论述了各地下水系统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该次研究还对黄河下游地区、鄂尔多斯闭流区的地下水系统边界进行了讨论。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表闭流区内,同样存在有相应的浅层地下水闭流区系统;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段,则充分考虑了黄河作为分水岭对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即以黄河对地下水的补给范围作为地下水系统划分的边界;在入海口地区,从地下水的生态作用出发,进行了单独的划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为进一步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实施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区、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发展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然而,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叠加黄河流域本底条件限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沙治理与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亟待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机理重大基础研究,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河断流的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河断流存在人为和自然两方面的综合原因, 其中自然因素中又以气候为主要影响因子。本文利用1951年~1999年近百个站点的温度、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了黄河上、中、下游各流域的面雨量和温度,对黄河流域近50年来温度、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1920年--1999年近40个站点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讨论了温度、降水与黄河断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922年--1932年气温较高,降水量偏少是造成黄河流域对应时段连续枯水的主要气候原因;最近二、三十年以来的黄河断流,除了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影响外,人类对黄河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危机与保护建设战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玉婷 《青海科技》2006,13(1):10-15
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得以同源于此。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使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Jean Chaline 《Endeavour》1977,1(2):44-51
The rodents, especially voles, evolved very rapidly during the Quaternary era. Their remains, particularly the teeth, were fossilised by the thousand in prehistoric deposits. The sites can be dated from the degree of evolution attained by the teeth. Since rodents are closely adapted to their biotopes and live under well define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y are extremely valuabl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landscapes and climates of prehistory. In many cases, a single rodent tooth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age of a human skull or a prehistoric settlement, and throw ligh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of the time.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paper assesses Sarkar's ([2003]) deflationary account ofgenetic information. On Sarkar's account, genes carry informationabout proteins because protein synthesis exemplifies what Sarkarcalls a ‘formal information system’. Furthermore,genes are informationally privileged over non-genetic factorsof development because only genes enter into arbitrary relationsto their products (in virtue of the alleged arbitrariness ofthe genetic code). I argue that the deflationary theory doesnot capture four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ordinary conceptof genetic information: intentionality, exclusiveness, asymmetry,and causal relevance. It is therefore further removed from whatis customarily meant by genetic information than Sarkar admits.Moreover, I argue that it is questionable whether the accountsucceeds in demonstrating that information is theoreticallyuseful in molecular genetics.
  1. Introduction
  2. Sarkar's InformationSystem
  3. The Pre-theoretic Features of Genetic Information
    3.1Intentionality
    3.2 Exclusiveness
    3.3 Asymmetry
    3.4 Causalrelevance
  4. Theoretical Usefulness
  5.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17.
18.
19.
In this paper, I consider the activities of a group of individuals who tinker with and build radio hardware in an informal setting called 'Geek Group'. They conceive of Geek Group as a radical pedagogical activity, which constitutes an aspect of activism surrounding citizen access to low-power FM radio. They are also concerned with combating the gendered nature of hardware skills, yet in spite of their efforts men tend to have more skill and familiarity with radio hardware than women. Radio tinkering has a long history as a masculine undertaking and a site of masculin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 argue that this case represents an interplay between geek, activist, and gendered identities, all of which are salient for this group, but which do not occur together without some tens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