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纯粹现象学是一门本质上全新的科学”,“这门科学由于其本质上的特殊性而远离自然的思想方式”,“我们称它为关于‘现象’的科学”。①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1》)一书导论的开头,胡塞尔便确立了现象学之根本任务,尽管在这几句话中,他仍...  相似文献   

2.
正统认知科学与涉身-嵌入认知科学的理论区别使得认知科学哲学基础的探索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笛卡儿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正统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认知观显示了反笛卡儿主义心理学的内涵与特征。涉身-嵌入认知科学的形成则展现了一种海德格尔主义的认知科学。  相似文献   

3.
Lakoff涉身隐喻的意义理论将人类原初、自然的进化和涉身状态置于意义建构的核心位置,颠覆了传统意义理论先验、客观的基础哲学预设,化解了传统意义理论所面临的认知困境,为意义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进路.以认知科学实验成果为依据,Lakoff意义建构的认知进程可以被适当地分为生理-知觉层、知觉-心理层和心理-文化层三个涉身层级.人类涉身层级在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的不同功能以及层级间的关系共同建构出来的意义处于进化之中,是自然的、真正的意义,它具有受限性与共享性,多样性与融贯性.由此,对传统意义理论进行涉身重构的合理性与创造性从科学实验和涉身经验的角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4.
透过身体现象学这个视角,可以发现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符号主义、表征主义、认知主义等等思想有一个共同的实质,即在考虑认知活动或智能活动时,以表征为核心,而忽视身体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这些思想可被统称为无身认知。另外,在无身认知背后有三个未经检验的哲学假设,而它们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无身认知应该被具身认知取代。  相似文献   

5.
Embodiment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mbodiment(缘身性)的基本内涵是处境中的身体塑成心灵。缘身性具有哲学和科学上的理论渊源。Embodiment可以翻译为缘身性。缘身性表明身体既是认知的载体和实现者,同时更是认知的产生者和塑造者。在身体塑成心灵作用的理解方面,也存在局限的(知觉意识的)和彻底的(全部意识的)维度。缘身性概念需要加以澄清,并且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界定。  相似文献   

6.
文章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理论来研究图书情报专硕教育的质量问题。在特别重视实践性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中,强调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要让“身体”成为教育的重点,创造一种“身在”的教育模式。文章阐释了具身认知与MLIS教育相契合的理念;分别从自然身体的制约性、主体身体的能动性、体验身体的实践性、媒介身体的联系性4个方面,提出了MLIS教育的具身性特征;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解释了MLIS教育的意蕴,并提出了提升MLIS教育质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解决当前传播学研究的学科认同问题与范式之惑的常见路径是,寻求传播学的“元理论”。把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考引入到当前的元理论讨论之中,首先去刻画胡塞尔对“交往”概念的界定。以此为基础,试图指出胡塞尔现象学可以被看作是“交往—传播”的元理论,可以为我们反思当前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研究提供基础的概念框架。虽然任何“元理论”从原则上都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建立起任何学科统一性,但是元理论可以通过建立具体研究的自身意识来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传播学的“身体”研究为例,在现象学的视角下展示了“身体”必然属于传播学研究的一面,以此来说明现象学的“元理论”对学科性反思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汇聚技术(NBIC)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人类的身体、认知、道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乃至重塑,这对人类的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引发了不可回避的人文担忧。《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一书,是一部标准的从人文主义视角审视新兴前沿技术的哲学类著作。该书从概念分析、技术研发和社会传播三个层面勾勒出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概貌,对超人类主义与生物保守主义、超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两场论辩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述。对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人文审视应超越学术流派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技术”的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描绘正在发生“技术性转变”的人类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的文化研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的发展,除了自身内部的逻辑张力外,还受到外部的两个“大环境”的影响:一是科学,特别是重大科学理论发展的状况,比如,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对当时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就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哲学主流的走向,科学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以说,科学哲学是在作为更大背景的西方哲学中发展的,后者的每一次重大理论发展都会对前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随着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及盛行,后现代科学哲学亦成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态势。实际上,西方科学哲学也一直存在着两个相应的发展主流:一是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这一分支更多地出现…  相似文献   

10.
由柯瓦雷开创的西方科学思想史流派在科学史发展中具有上承“内史”、下接“外史”的关键作用。柯瓦雷以现象学、历史语境方法和科学、哲学与宗教相结合的整体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对西方科学思想史进行了成功的哲学建构,形成了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柯瓦雷范式。  相似文献   

11.
在现象学的世界是经验显现的世界之意义上,作为人的“基本建构”的“在世界之中存在”可理解向“在经验之中存在”,即人是经验性存在。基于身体与世界之“交流”的作为人的存在的经验生成的可能性,规约于“交流”之中的身体与世界的现实性。身体的技术延伸、技术介入、技术规训的普遍性,世界的技术改变、技术构成、技术表征的普遍性,使身体与世界现实地建构于技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人的存在的经验生成或人的经验性存在的现实,建构于技术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赖兴巴赫在1938年《经验与预言》一书中最先提出发现语境与辩护语境的区分(DJ区分),对DJ区分的源头可以进一步追溯。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退,科学哲学界对DJ区分的诠释产生了众多版本,大部分版本与赖兴巴赫最初的DJ区分存在着明显的背离。面对科学哲学内部(包括认知科学视角)与外部(科学史、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等)对DJ区分的反对,霍伊宁根-休恩提出精益区分(lean distinction)以挽救DJ区分。DJ区分的再分析作为科学哲学的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建院65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等一系列创新成就,阐述了民主办院、人才强院、开放兴院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方针和中心任务,展望了中国科学院实现"四个率先"的宏伟蓝图和在国家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伊德面对胡塞尔对伽利略的批判而为伽利略辩护,认为望远镜具有透明性。这错失了真正的问题,即伽利略试图将经由望远镜的所见确立为唯一的实在。基督教对质料之抵抗作用的废除、存在论二分向主客二分的转换、伽利略等人对数学的强烈信心,使得数学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自然哲学跌落的背景下上升为唯一不受欺骗的感官。望远镜经由数学的权威而获得权威,成为"独眼"。世界因此失去纵深感,生活世界的意义沉淀在图像之中。伊德正是由于忽视了望远镜背后的这些意涵,才误以为对望远镜的运用能够扭转数学化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科学家徐建寅(1845—1901)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是中国学者中投稿最多的一位,他将电气冶金技术、玻璃制造技术、克鹿炮的制造等西方工艺都通过〈格致汇编〉详细介绍给国人,对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先进的西方工艺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启蒙意义,并且为近代科学传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何艳 《科教文汇》2014,(23):38-39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国家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时期,着力“两课”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革命造就了哲学的信息技术转向,催生了信息技术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引导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哲学问题,成为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可以互惠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哲学目前主要沿两个方向推进:关于信息技术的“分支哲学”研究,以及关于“分支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作为技术哲学的新形态,信息技术哲学正在使技术哲学走向“当代形态”、“分支形态”、“微观形态”和“会聚形态”。  相似文献   

18.
刘文凤 《科教文汇》2014,(13):164-165
中国的教育学缺乏有关人的知识,和对教育与人之关系的思考,教育的功利性在当今社会越发明显,而教育是关乎人的,为了让教育可持续发展,彰显人性成为重要的进路。特别是幼儿教育,只有当教师用心灵说话,真诚地关注人的生命时,人性才会得到彰显。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上,突出教育性非常重要,理论课程应该着眼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理想和信念、职业价值观,甚至是教师个人的“幸福感”,发挥理论课程在幼儿教师培养中的“塑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伴随着“科学的春天”而蓬勃兴起,30年来历经了四个发展阶段:方法论研究的范式形成与广泛普及(1978--1991年),不同范式的激烈竞争(1992--1997年),基本范式向多学科拓展(1998--2002年),技术方法论研究的崛起(2003--2010年)。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对CSSCI数据库中的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显示出近10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方法论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其知识基础(1998--2010年)。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峰 《科教文汇》2014,(1):60-61
“高分子材料”课程涵盖了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典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针对“高分子材料”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提出在教学中如何从“传授知识”转向“开发智能”,结合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发展动向,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