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教育生活中师爱处于一种虚假与缺失状态,为此必须重塑一种新型的师爱,既“生产性”的爱。“生产性”的爱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教师通过自我教育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生产性”之爱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3.
为实践新课标“回归生活”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教材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认知化,认知内容实践化”的设计处理,教学设计需考虑:如何按照教学的需要筛选学生熟悉的蕴含道德知识的生活情景;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中蕴含的道德知识;怎样指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实现体验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统一。(一)教材内容生活化——源于生活新课标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文论中素有“文眼”之说。“文眼”乃“一篇之警策”,具有“揭全文之旨”的作用。在古典名篇中,“文眼”常见的三种基本格局是“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5.
中庸之道必须由中庸之“德”来开启,而中庸之“德”展开为一个由浅而深、由疏而密的动态过程:由修道者“智仁勇”之“三达德”、到君子在“诚之”过程中打开的“诚”、再到圣人无息的“至诚”之德。只有质素平淡,才能将声、色、文、采等一起接收,才能革去偏杂,而进至兼德之中庸境界。通过中庸之德,个体的生命才得以与流行的天命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6.
受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的影响,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认为,“文“是“道“的显现,是与天地同构并生的,因此“文“的“常“与“变“是相依相成、相生相和、合二为一的.换句话说,“文“是构成的,其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他所谓的“天文““地文““人文““万物之文“,也即“道之文“,作为“道“之显现的“文“,既在场又不在场,既体现出“道“的无限性与永恒性,又体现出“道“的生成性与变化性.作为“道“之显现的“文“既变化无穷又不离其宗,此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7.
“恒”字的甲骨文形体为月亮位天空之中状,篆书“恒”的形体已有讹变,故《说文》对“恒”的形体分析不确。不过,《说文》“恒,常也”的解释作为“恒”一词的本义是可信的。“恒”一词本义的发生背景和月亮有关,所谓“恒”的“恒常”本义是指月亮在天空中运动与有其规律性。“如月之恒”,即象月亮那样恒常(运动),比喻生命有常,而不是其相反的变化不定的无常状态。  相似文献   

8.
在朱熹之前的先秦诸子著作里关于“文”和“道”的论述,有着各说其是的不同解释和认识,对后代的文学理论造成了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刘勰把“文”与“道”看作为“道”是文之根源,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都根源于“道”;唐代韩柳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欧阳修及苏轼继承了韩柳文以贯道的思想,周敦颐倡导“文以载道”之说,逐渐打破了文与道的平衡,体现出理学家重道轻文、轻文而不废文的思想。至朱熹,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从自己主张的理气观入手,提出了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文道观,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文”与“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思想,本文就朱熹及之前关于“文”和“道”的论述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从何而来?究竟指的哪“三”个不知呢?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青溪暇笔》中说,“俗谓忙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从以上两文可以证明,所谓“三不知”是指对于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而言的。何谓“一问三不知”!山东@窦云波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我国古代文人的专长与拿手好戏。文人们以自己的文字劳动换取相应的报酬(现在称稿费),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写作收取报酬,即“写作受谢”起于西汉。南北朝的《乐府诗集》,宋代王懋的《野客丛书》中均记载说:“宫妃陈阿娇被汉武帝‘金屋藏娇’后失宠,别居长门,但她不甘心孤寂,听说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特奉赠黄金百斤,邀其写一篇表达心声之作,相如遂成《长门赋》,献于汉武帝,阿娇遂复得兴,册封陈皇后。”这条记载是史书上有关“作文受谢”的最早记录。作文受谢,至唐始盛,且唐也是渐成风气的时期,社会上出现一批“以文谋生”的文…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上海有位高中生给我来信,批评我在《作文世界》开的专栏,有不少文章是讲如何对付高考的,他说:“写文章应该为情而造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求无愧我心,岂能尽如人意,我笔写我心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为了应付高考,取悦阅卷老师而写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这位同学的话有道理,但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想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中国人历来看重文章与诗,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以文化人作文赋诗乃是“正事”,其他如书法、绘画、填词、作曲皆为“余事”。这与中国儒家思想有关:所谓士大夫要追求三不朽:立功、立德…  相似文献   

12.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两句诗出自《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互文修辞的范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董鸥老师《“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是互文吗?》一文,从互文的定义和生活的情理出发,认为这两句为互文的观点并不妥当,而应为“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词序倒置交错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永嘉学派”是南宋重要的学术流派。“永嘉学派”的形成就是“永嘉文派”的形成。永嘉学者有重“文”的传统,这为“永嘉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永嘉“好文近乎儒”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南渡文风的流播孕育了“永嘉文派”。永嘉文人明确一致的文艺追求与文论主张使“永嘉文派”得以最终形成。“永嘉文派”的存在与文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屈原作品中多次谈到他与楚王的“成言”。这应是屈原政治生涯和楚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是屈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屈原作品研究的重要钥匙。遗憾的是,它为过去几乎所有《楚辞》专家所忽视。本文根据先秦历史文缺有关“成言”的性质,对屈原作品中有关“成言”的记述,进行综合考证,从而发现屈原与楚怀王“成言”的内容,主要是推行“奉先功以照下令,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的“变法”;屈原《九歌》是他“变法”中“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274条中说:“揭全文之指(即“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意思是说,“文眼”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它在文章中起着照顾、关注全文各个部分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存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和篇末的关键要害处。它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刘熙载所说的“文眼”,前人早有论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即处在关键之处“警策”者…  相似文献   

16.
“对文”属训诂学范畴,是古人“行文之法,立言之例”的一种,它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的对句或结构中,相对应的词语,在词义上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这就是说:句意相近的对文一般具有相同相近的词义,而句意相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之“人”,指人世间;“人文”之“文”,与“武”“野”相对,但不是诗词歌赋之“文”,而是如司马光所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传家集》)因此,所谓“人文”实际是就社会整个文化层面而言,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它是指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各种文化现象。只有这样的“人文”,才能教化天下,达到大治。  相似文献   

18.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19.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2009年第4期刊载了《二本牛校,欲与一本试比高》一文,讲的是部分二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高堪与一本叫板。本期这篇文章“反其道而言之”,讲的是部分一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低甘与二本俯首。也就是说,有些一本院校“心甘情愿”地降尊纡责,专门留出部分招生名额在二本线上“招兵纳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