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国维的美育思路是叔本华审美功能理论的延续,但在儒家修养境界论的影响下,他以康德的"利害之念"替代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转换了审美功能理论的作用对象,并以席勒的审美人格理论接引了叔本华的审美活动论,将审美功能在时间维度上延长,从而使审美功能理论获得了面对整体人生的有效性。最后,在"天人合一"境界论的影响之下,王国维接受了席勒以审美消融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斗争的美育理想,并将其与孔子人格境界相比附,最终达成了对于孔子人格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学的审美范畴,<诗品>的"雄浑"与西方的"崇高"既相似又有所不同.两者在关于主体心质和对象特征的见解上非常接近,都强调审美主体高尚心灵和高昂激情的突出特色,都强调审美对象、审美境界时空数量的"大"和力量气势的"猛"两个侧面的形态特征;而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心物关系上,由于哲学文化根源不同,二者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的"崇高"强调主客体之间激烈的对立冲突,表现为由痛感到快感的心理过程;<诗品>的"雄浑"具有物我同构、神与物游、物大我亦大的特征,主客体之间是和谐、同体、共生的.  相似文献   

3.
鲍姆加登提出了美学是“感性学”的学科,但真正赋予其学科品格的应是在康德的“审美判断力”这里。康德将美学与需借助概念的逻辑理性认识严格地区分开来,然而,“审美判断力”在面对艺术问题时,也不得不纳入理性的内容。但这正是“美学”的需要,也正是它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西方美学理论为视角,对竞技体育的审美属性及其审美价值展开“史论结合”式的研究.依照竞技之美呈现的不同形式,将其分为美的属性与崇高属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竞技体育特点分别对这两种审美属性加以辨析与整合:美的属性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主体外在的身体层面,反映在竞技体育主体及其参与者情感之中展现为一种“美感”;崇高属性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主体内在的精神层面,反映在竞技体育主体及其参与者情感之中展现为一种“崇高感”.美感主要体现为由人类感性层面所掌控的一般性美学特征,而崇高感则主要体现为由人类理性层面所掌控的超越于美感之上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新批评理论中"张力说"最为核心,然而这个学说与康德的鉴赏判断有很大的渊源。康德鉴赏判断意在观照美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超越性,而"张力说"从作者角度要求诗歌作品的言语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的结合,从而使读者获得不同于现实的审美体验。区别在于,前者是从哲学体系出发构建,以人为主体;后者以文本为主体,重视形式与言语在激发审美感情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未来的信仰.牟氏的心体圆顿缺乏实践中介而终究落实于心体自身的审美境界感,并以更为自觉、强烈的现代性时间观批判重构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学及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现代性意义实质是美学性的.牟宗三哲学的美学性质是超出牟氏儒家伦理本位情结并被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均忽视的一大课题.牟氏坚持道德心体超出审美境界的本体"呈现"与"直觉",实际突破了通常囿于艺术形式美与情趣生活美的美学视域而凸显出作为伦理行动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义心体论复现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儒家美学深层代表的伦理行动美,而中国美学研究长期以道家美学及艺术学研究为主干.牟氏围绕伦理审美境界对心体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观上为20世纪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并成就了一种根基于中国传统的元美学.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认为区分知性与理性是康德的独创。仅就名称言,康德新创的是“知性”,但就实质言,知性与感性之相互依存地构成经验,正同于前康德的感性与理性功能。因此,知性基本上相当于前康德的“理性”,但作了更精致的限定;作为无限性思维的理性,才是康德三分法中的创新。但康德研究中最薄弱的部分恰是理性;而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理性就失落了。在前康德二分法的意义下,感性与理性这对术语(外加“非理性”)已成为现代文化最重要的语言思维构架之一。从康德去看,这里只有感性与知性,却缺失了理性。本文拟通过回溯康德审查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8.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是美国超验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超验主义文学的普遍特征是通过对于自然的感性直观上升到对于真理的知性认识并最终通达实践领域中体现人类自由的超验的道德法则.这种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地不断升华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超验主义文学具有内在的体系和规律,是对康德哲学生动的文学阐释.它的自然观和思想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妙悟"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从"应目"(审美对象的获得)到"会心"(审美体验的展开),最后是"理得"(审美的超越)呈现出完整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中国的认知方式与接受方式.它通过直接、整体的观照与对象物我交融,达到忘我境界,从而进入一个超越自身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染血之室》这篇对蓝胡子故事戏仿与颠覆的小说中,安吉拉-卡特对其进行了女性哥特主义改写,表现出对父权制的嘲讽与反叛,但同时流露出对父权制反抗的保守性,形成反抗与依赖的矛盾共同体。父爱缺失使女主角产生恋父情结,深深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婚恋,而其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恐惧产生的根源所在,隐秘消解男性权威使身份危机得以解除。哥特小说中的美学内涵丰富多样,但与之最为祭密的美学范畴却是崇高。在西方众多的崇高理论中,伯克的崇高理论与哥特风格紧密相连,为本小说的黑暗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概念作了重新界定,依牟宗三的分析,康德的形而上学从广义上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的形上学和道德的形上学。他将康德所建的道德形上学称为"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 of Morals),将自己所建的道德形上学称为"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康德的道德底形上学因为不能肯定智的直觉最终不能证成。牟宗三将自己的道德的形上学划分为两层,即无执的存有论和执的存有论两层。无执的存有论通过良知良能自我坎陷而生出执的存有论,由于良知良能自我坎陷说的内在矛盾,所以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最终也无法证成。  相似文献   

13.
崇高在艺术领域中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但在当代由于种种原因崇高却遭受了被冷落的境遇。通过考察崇高的本质及崇高对人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崇高永远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一维。当代艺术应该走出"躲避崇高"和"虚"与"伪"崇高的误区,重塑当代的崇高美,使崇高的精神旗帜高扬,从而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休谟通过对印象和观念的划分,将想象视为一种微弱的知觉,并主张二者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通过批判性地考察休谟的想象理论,萨特指出,在知觉和影像之间具有本质差异,想象不是一种微弱的知觉,更不是一个物,而是一种意识活动。想象以四种方式来设定其对象不存在,揭示了想象本身所蕴含的一种否定性和虚无。而想象及其对象的非现实性和否定性使之与知觉从本质上区分开来,进而表明想象意识较于知觉意识所具有的自发性、创造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15.
茅盾,文学之名掩盖了他的书法之名。社会上有人说他学的是瘦金体,其实那是凭空想象。茅盾是在母亲、祖父、国文老师的指导下学的颜、柳、二王的传统之路,在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颜柳风骨。由于茅盾的成长年代处在中国社会的大动荡时期,他又处在大动荡的浪尖上。这动荡中的岁月磨砺了茅盾的性格、锤炼了他的字体,自然形成了坚毅、挺拔、瘦劲的与他性格一致的书法,字如其人,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并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将未来形而上学建基于先验统觉,“人是什么”的难题升起。海德格尔接过康德的难题,把先验想象力这一“裂隙”作为突破口,以一种非现成的存在之思开显出人与世界的不一不异的存在论差异状态,使源始的世界整体成其为整体,从而真正为形而上学奠立根基。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之中。在论述艺术划界的基础上,为了阐明"美的艺术"的性质和范围,康德对其列出了三个方面的规定性,即"美的艺术"是自由的而非雇佣的、美的而非快适的以及非以"善"为目的的艺术。以此为依据,不仅可以演绎出竞技的美学原理,而且能清晰地辨明竞技中已经、正在和将要异化的形态和倾向,进而为解决和减少竞技异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8.
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时间问题贯穿康德批判哲学的始终,是理解康德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就显现出审美独特的时间性内涵;对康德美学时间性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凸显出当代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理解当代美学及审美时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