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我是1952年从市文化局所属影院调到天津市第二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前身)工作的,至1997年退休,整整45个年头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度过自己的大半生,感到很骄傲.幼时,由于家境原因,未能入校系统读书,只读到初小程度时被辍学,本应求学的我便投入到社会大学图书馆中工作,这个机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对我来说是得天独厚和难得的.  相似文献   

2.
一、读者读书成果奖的缘起读者读书成果奖是我们本溪市图书馆专门为利用馆藏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自学成才等领域中取得读书成果的读者而设立的一项奖励。它缘起于1985年,在群众性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小蜜蜂在花丛中飞翔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我第一次到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访问。走进少儿阅览室,迎接我的是孩子们微笑的小脸,飘拂的红领巾和爽朗的笑声。室內,孩子们围坐一圈,室中有位年愈古稀的老人,正在有趣的讲述高尔基和鲁迅少年时代喜爱读书的故事,他也谈到自己的童年时代,由于家境贫穷,为了借阅一本小人书,他给一家有钱的孩子,瞌了三个响头。接着,他说:“如今你们的读书条件好多了,你们现在有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览室,你们的家庭、学校都有书,你们中间,有谁为了一本小人书而瞌过  相似文献   

4.
问:王馆长,您好。您是《图书馆建设》的创刊人之一,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答:你好,我1939年3月25出生于德国柏林,因为当时我父亲被任命为伪满驻德公使馆书记官。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我随母亲坐轮船返回,先到大连,然后辗转回到哈尔滨。之后一直在哈尔滨定居,成长、上学、参加工作都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6.
一、图书馆开展家庭读书活动的现实意义 1.开晨家庭读书活动是图书馆服务工作深入扩展的需要。粉碎四人帮以后“读书热”曾在全国各地兴起,那时图书馆面对的是八方涌来的读者群,这些读者刚刚挣脱了知识封闭的桎梏,纷纷汇集到图书馆这片知识的海洋里邀游。读书热、读者潮给图书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得到了公认和肯定。然而在90年代的今天,随着社会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增多,读者对读书也开始有选择、有要求。不再是盲目的阅读和赶时髦的跟随。读书热开始降温,读者群也开始分解,读者数量锐减。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图书馆如何深化自己的服务工作,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果图书馆还是按照从前的服务方式开展  相似文献   

7.
我在湖南中等农业教育战线工作了三十二年,对学校图书馆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从我读书到工作的几十年,我感到图书馆确是传播文化科技的重要阵地,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这个“精神粮库”更为重要,同时我觉得学校图书馆也是衡量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办好学校几个主要条件是师资队伍、图仪设备(包括教材)、教学基地等,西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曾说过:“图书馆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应该有个好的图书馆”。毛泽东同志也强调  相似文献   

8.
大凡爱买书的人,有藏书作装璜和真读书、手不释卷、蜗行不止两种人,而我偏偏两者都不是。我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嗜好购书,古代文学、画辑法帖、外国名著,见而大喜,付款收之,乐此不疲。也曾想读书,终因是自己的书,随时都可以展读而束之高阁。忽一日,去图书馆读到《读书止观》;“无书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感触良多,我已积习颇深哎。然而借来的书,因借期所限的缘故,却有紧迫感,虽囫囵吞枣,对治懒散之病不失为一帖良方。从那时起,我的买书热情开始降温,到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勤快起来。半年下来居然看了10多部名著,写了两大本笔记。收获的欣喜之余,又使我感到惆怅,应了古人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我,一个小乡镇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为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贫乏而惭愧,于是到图书馆检索,自学起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等书。  相似文献   

9.
读书随想     
每逢空暇,必去图书馆坐一会。阅览室里静悄悄的,书刊杂志可随意翻阅,赏心悦目。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渐渐地,从书中也悟出一些道理来:书是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人间第一本书的诞生是文明与野蛮的界限,是一次历史的飞跃。人在世上来去匆匆,有做不完的事,有追逐不完的利欲功名,还是静下来读点书好,避开尘嚣,撇开浮躁。因为在人的一切行为中,什么最美?读书最美。书展开了,心灵的太阳升起来了,整个灵魂因为渴求知识而变得丰满而光亮。清代有位张心齐先生,他把读书这件事随着人生的进展,分成三个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国友人斯诺的谈话中,深有感慨地说: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①的确,图书馆是毛泽一生做学问、求进步、了解国情的良师益友,他自认图书馆里的学习是“最有价值的”。他离不开图书馆。毛泽东从小即酷爱读书,图书馆藏书甚丰,自然成了他向往的“圣地”。但最早与图书馆结  相似文献   

11.
我是佳木斯师专80届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于81年调入农垦师专图书馆工作。说来可笑,我是由于一种误会或是对图书馆工作的一种错误理解才开始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在佳师专学习时我的小说和散文曾先后两次获得佳师专的“五、四”征文一等奖。由于在林场当知青时饱尝了无书可读的苦味,因此在听说要调到图书馆工作时,我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我认为图书馆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尽管当时英语教师较缺,许多同志为我放弃英语教学而婉惜,但我还是高兴地到图书馆工作了。  相似文献   

12.
(一) 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我先就这次会议的目的、开法讲一讲,作个开场白,提供大家参考。这次会议,是广东高等教育方面一次比较认真、比较系统地研究图书馆工作的会议。历史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从七三年我到教育办工作至现在,这样的会议还是第一次,希望大家努力将这次会议开好。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院校领导同志、图书馆领导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会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工会图书馆在两个文明建设、职工自学成才,特别是在职工读书活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少同志把工会图书馆当作自己的第二母校。但是,近二三年来,出现了一些与形势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购书经费减少、馆室改作他用、人员流动较大、馆藏结构不合理等  相似文献   

14.
难忘的教诲     
1938年初至1939年夏,我先后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6月,党分配我到新华社工作,1941毛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后,我调到《解放日报》做记者,有机会接触毛主席,聆听他的教诲,这是我青年时期最重要最难忘的一段生活。毛主席要我们“多想”记得是1939年夏季,我刚从马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当时,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社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那时新华社的机构简单,只有编辑、译电(分中文、英文、日文)、通讯、油印(油印《今日新闻》)几个科,不过20多人。在一间较大的窑洞集体办公室里,四壁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口号,都是马克思列宁的名言警句,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有两条:一条是列宁对青年人的教导  相似文献   

15.
写下这个题目,心头忽一阵潮涌.图书馆对我一生影响巨大,绝非一篇2000字的短文所能承载.下面的零星回忆,记录着我和图书馆的多年渊源. "掉根针都能听见" 第一次去图书馆是1959年,这年我13岁,读初一.当时,我哥在中国医大读书,暑假回鞍山,答应带我到新建的市图书馆看看.4站地的距离,哥要走着去,我正兴致勃勃,自然不敢反对.连跑带颠跟了足足半小时,终于来到胜利广场旁一座带院墙的4层灰楼,楼外铜牌上写着"鞍山市图书馆".哥带我来到一楼阅览室,预先警告:"别说话,走路轻点!"阅览室好大,竖排几趟桌子,准能坐100人!那天是星期日,人很满.这么多人看书、看报,里面却十分安静.我屏住呼吸,蹑手蹑脚,脑袋里忽然闪出不知在哪见过的一句话:"掉地一根针都能听见." 回家路上,把这感觉描述给哥,他对我大加表扬,说我说得好,弄得我到现在都不忘.我还记得,那天我哥从一排架子上拿起的是一摞《内蒙古日报》,我当即想到姐姐从鞍钢调到内蒙"支援包钢"的事.我自己看了什么早已忘记,却始终忘不掉阅览室里那特有的安静带给我的初次震撼.  相似文献   

16.
去年的今天,我们在东莞举行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过去一年时间里我们的工作成果,简要介绍今年我们的计划。1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的筹建目前,全国各类读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图书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 今天我很荣幸地来参加天津图书馆九十周年庆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文化部向天津图书馆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天津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问候. 天津图书馆是我国建立较早,历史悠久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最初知道《图书馆建设》刊物,还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读书期间的1983年,当时的刊名是《黑龙江图书馆》,实际上是这一刊物创刊的第四年。而对《图书馆建设》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还是1988年以后,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写作     
我从小喜欢读书,更酷爱写作,就因为这,我参军不久,就当了连队的报道员,后来当了团里的新闻干事,再后来当了师里的新闻干事,再后来,就是转业到地方,供职于一家杂志社。二十多年来,我在各类报刊发稿上千篇,部队党委曾三次给我记三等功。转业到地方后,我于1988年出版了《谈新闻写作艺术》一书,1992年又出版了《天津建设的决策》。这两本书曾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其中第二本书获首届全国优秀行政科研成果二等奖。因为在写作中取得一些成绩,1993年我被评为天津市第四届自学成才的先进个人。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能在写作…  相似文献   

20.
依依图书情     
郭晓瑜 《图书馆论坛》2006,26(5):244-245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不经意间,又是一个阳光明媚,桂花飘香的金秋季节。伴随着这周而复始的朝晖夕阳,我在图书馆里度过了二十六年美好难忘的时光。每当我来到图书馆,看到晨曦中一位位同学手捧图书,或坐,或站,在美丽的花园里,翠绿的树林中,朗朗诵读……,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美丽,充满了勃勃生机。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我热爱这儿的一切,迷恋这儿的一切,钟情这儿的一切,我为自己是一名图书馆人而感到幸福和自豪。许多年来,在图书馆里,融入了我的青春,我的追求,我的梦幻,我对图书工作的依依眷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