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考察胥吏文化对《水浒传》的人物构成、主题思想及故事模式等层面的渗透,意在说明作为中世纪英雄传奇的《水浒传》,其世情化描写之所以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跟其人物构成向着诸如胥吏阶层等更具世俗性的社会群体下延,存在着十分紧密的逻辑关系。而类似林冲等人物之所以被成功塑造为艺术典型,《水浒传》之所以被称为世代累积型小说的典范作品,亦可由此得到多个层面的较为确凿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女性的解放和自由度是衡量一个族群组成机制和结构合理和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方位文化内蕴。其中爱情、婚恋伦理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其间《西厢记》里所展示的对于女性对于爱情自主的伦理主题,和《水浒传》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上的伦理悖论:囿于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礼教铁桶一般的藩篱之下这样既定的文化准则,决定、也预示了崔莺莺有限度的爱情理想仅凸显了人性的精神能量,但结局就像《牡丹亭》《倩女离魂》之类的作品一样,仅限于可能实现的前景,更有可能会接近于"宝黛"和"杜十娘"式的典型爱情悲剧结局,《水浒传》对于女性诋毁性的描写和固定"男尊女卑"性别角色的道德宣教就是一个可参照的警示性的对立的社会基准伦理示范。所以有时艺术所展示的除了对现实生活的摹写,有时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或者是对于人本能的精神意志与现实关系相矛盾的迷茫、困惑。而把《西厢记》和《水浒传》在"性爱—婚恋伦理"方面内容的互相比较,可以展现出中国古代伦理的特定性质和其艺术表现上深刻的美学呈现。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传播学视野进行古代小说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小说文献及其载体的文本信息源、写作者、文献传递者、传播渠道、传播手段及传播环境等方面对古代小说传播与诠解的影响。据此探究《水浒传》的作者时,可以发现在明代《水浒传》版本题署、目录学著述、相关族谱与家谱、明人札记等《水浒传》早期流传的文献载体中,或作施耐庵,或作罗贯中,或署施、罗二氏,众说纷纭。然而,上述文献载体的记录者与《水浒传》之间均非直接相关,所言的信息来源多系"听""闻"或阅读"故老传闻",研判结论多属感性认识,甚至存在互抄与随意发挥等现象。从《百川书志》等明代目录学著述到郎瑛、李贽、冯梦龙、"笑花主人"等涵盖彼时社会各阶层的时人札记,再到现存《水浒传》早期刊本的版刻题署,多将施耐庵与罗贯中二人并举。通过这些多重证据可知,施耐庵与罗贯中对《水浒传》最终定型的作用甚大,两人皆是作品的重要编纂者,不可随意抹杀其中任何一人。而《施耐庵墓志》《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施氏长门谱》等文献所提及的施彦端与写作《水浒传》的施耐庵二者是否为同一人,仍缺乏有效勾连的证据,有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日本民间"水浒热"带动文学创作,20多部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改编、衍生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漫、游戏等更是不计其数19世纪前后,日本民间流行"水浒热"。学术界评价:"在明治以前最深入、广泛渗入日本民间的外国小说是《水浒传》。"民间的阅读热潮,也带动了文学界的积极创作,20多部日本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一部名为《南总里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灵感植根于清初山东特殊的文化生态。以《聊斋志异.鬼哭》为例,其所反映的谢迁之变是清初山东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而《鬼哭》的取材和描写方式说明蒲松龄不仅关心本土社会现状,而且关注不同社会群体面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小说对来自多阶层的话语形态的展示表现出作家对所处地域文化生态的多层次、多向度性有着富哲理性的洞察。这个看似简单短小的作品能艺术化、文学化地呈现作者的上述现实感悟和哲学思考,故而有其独特的文化含量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论《水浒传》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探讨了作者的创作观;分析了宋江、林冲、吴用、潘金莲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拳打镇关西"等情节研究了义与不义的衡量标准,得出《水浒传》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颠峰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最近,《三国演义》英文版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至此,包括《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英文版已全部面世。外文出版社组织国内外优秀翻译家,把这四部名著翻译成外文推向全世界,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英文版《水浒传》(3卷本)是根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旋风中有鬼神的传说。由唐代元稹"争唾小旋风"诗句可知,《水浒传》中柴进绰号"小旋风"在唐宋俗语中或有小鬼之意,而李逵绰号"黑旋风"则可能是宋元时人对邪神恶鬼之别称。"黑旋风"所寓凶神恶煞之意,也暗合《水浒传》中"杀星"临凡的道教传说。  相似文献   

10.
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小说有一个演绎和变迁的过程。急躁莽撞作为李逵形象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在元杂剧水浒戏流传的时期就已经定型,这一性格特征延续到了后来出现的《水浒传》小说当中。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两者之间的较大差异正是读者对“小说”中李逵形象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认为,李逵作为梁山泊的重要成员,始终保持着游民的文化身份,而愚忠首领和嗜杀成性正是古代游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因此,《水浒传》作者赋予李逵的这些性格特点,实质上是对其游民品格的一种还原。相比之下,此前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游民的观点态度从认同到隔膜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理论反对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倡关注差异、尊重差异,注重对主体身份和权力的关怀。赛珍珠通过"杂合"翻译策略充分保留了边缘语言文化的异质性特征,从而彰显了边缘文化身份,消解了文化霸权。本文拟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下,分别从词汇、篇章和文化三个层面对赛译《水浒传》进行分析,肯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赛译《水浒传》研究的适用性,发掘赛译《水浒传》的文化和文学价值,以及对当下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欣 《文化学刊》2014,(1):125-128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水浒传》库恩德语译本《梁山泊的强盗》为研究对象,结合译介学及文化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仔细研读《水浒传》原著及库恩译本的基础上,分析译本对原文所做的翻译操作以及对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处理;同时解释中德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及个人价值观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14.
大型组合根雕《梁山一百零八将》最近在民间艺术之乡一一浙江嵊州问世。作品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主创者是我国著名根雕艺术家郑剑夫。  相似文献   

15.
黄海、长江拥抱着这片土地。美丽的苏北大平原。苏北大平原的盐城更是一块具有灵性的土地。当“地球村”里的公民们正在为争夺方寸之地的所有权而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盐城境内的滩涂却以每年5万亩的成陆速度,在世人羡慕不已的目光中向大海延伸。这是一方充满神奇的水土。中国四大奇书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此地人;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佼佼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一百二○回本较百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论一百二○回本增加的这部分说“文字比较简略”。这一简略,就出现了一些细节的矛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水浒全传》“再版说明”中也指出:“七十一回以后,虽有一些精采节目,但情节时有矛盾。”本文就一百二○回本征田虎、王庆诸回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百回本和一百二○回本共同存在的不妥之处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17.
《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的"绿竹"是两种草或两种菜名,还是指绿色的竹子,自汉至清,一直争论不休,可谓形成了一桩学术公案。钱锺书《管锥编》广征博引中外文献资料,揭示出这一学术陈案实际上涉及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大问题,他认为,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可分为两大类,就创作主体而言,诗文中描写景物有两种情形,一是"得之当时目验者",二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就接收主体而言,须对作者描写景物是"得之当时目验者"还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做出判定,不能缘木求鱼,或按图索骥,或刻舟求剑;即使是"得之目验"者,还要考虑到"因世变事迁"的复杂性,亦不可守株待兔,从而令人信服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  相似文献   

18.
苏楷越 《文化学刊》2010,(3):186-189
<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着力描写当代中国社会官场现状、展示官场复杂险恶、记录官员命运沉浮的"官场小说"应运而生。特别是当湖南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推出后,一批"官场小说"更是接踵而至。从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系列到丁邦文的《中国式秘书》,从李国征的《后备干部》到吴国恩的《文化局长》、《宣传部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从正面接过由《金瓶梅》传来的通过一个家的腐败生活以揭露社会阴暗的传统,又从反面吸取了才子佳人派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的教训。并且继承了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的注重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注重人物语言个性化的传统,为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值得探讨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以往对于《格列佛游记》评论较多关注的是小说的讽刺内容及小说的中心思想,以揭露18世纪美国社会、政治及宗教三者之间的矛盾,而很少关注小说讽刺艺术的真正源泉。本文尝试从"陌生化"这一理论角度分析《格列佛游记》中所包含的独特讽刺艺术,探究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创造、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语言描写上所采用的陌生化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