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读书小笔记     
《最后一次飞行》这是一篇写海鸥死亡之谜的优美散文。海鸥是一种勇搏浪尖的生灵,它选择的死亡方式也同样是慷慨、悲壮的,从它们的生存到死亡显示了大自然精灵的雄奇和伟大。世间万物均有"最后一次",往往这"最后一次"最为关键,最为重要。它可能是开始,亦可能是终结;可能是成功,亦可能是失败……人生没有完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但生命只有一次,如何书写自己的命运,最终死亡是轻如鸿毛,还是重于泰山,那是自己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人生的重重困压下,诗人艾青并未就此沉沦。相反的,无论是在艰苦的监狱岁月里,还是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密云期和血与火的抗战时期,他始终在精神上维系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从濒临死亡时的自觉到把“灰白的自我”消失在“人类的再生”里,到最后“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诗人艾青不断深化着对死亡的思考,持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艾青这只文学的“大鹏鸟”在诗歌的想象世界里终于实现了精神上一次壮丽的升腾。  相似文献   

3.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自杀)、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前者场“写境”、“无我之境”,后者场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4.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不知为什么,读着海鸥船长这篇博客,我脑海里突然冒出这几句歌词。其实,在文中所写的几件小事中,海鸥船长虽然比较多地“用行动表示”,但关键时刻,他的“言教”还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篮球比赛之后,海鸥船长说“篮球不是一个人的运动,飞人乔丹也需要皮篷和罗德曼的支持配合,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人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讨论死亡问题。假若人能实现长生不老、不死的“美梦”,分析可见,这将使人失去作为人存在的一切意义,面临真正的灭顶之灾,由此反映出死亡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死亡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人对“我”死后的绝对无知,死亡的真实意义在于“我死”,而不是“他死”;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应建立“我正在死亡”的死亡观,并将其作为我的积极人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死亡主题贯穿了布朗肖的全部作品,把他对文学、语言、哲学、政治、伦理学的论述全部串联起来。死亡既是他理论著作中重点阐释的对象,也是他“叙事”作品中重要的意象。布朗肖肯定了黑格尔的死亡的否定性力量,认为这是死亡的“可能性”,他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将死亡“不可能性的可能性”变为“可能性的不可能性”,提出了“不可能性”的死亡。布朗肖认为死亡与文学、语言、黑夜有相通之处,“不可能”的死亡即是文学的“第二个斜面”,是遮蔽的语言,是“另一种夜”。他所追求的死亡即是自由,是美和超越。布朗肖一生围绕死亡和写作在思考,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空间和死亡美学。  相似文献   

7.
“一一”是词还是词组康健“一”是人们最为熟悉、写起来最为简单的一个字。“一”,老百姓管它叫“数儿”或“数字”,语言文字工作者把它称作“数词”。不管叫它“数儿”、“数字”还是“数词”,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使用都是统一,的:即“一”表示数目,是最小的整数,常...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死亡”是一个斯蒂芬克之谜,因为没有人能道清其中的奥秘。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中,“死亡”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五号屠场》短小精悍,“死亡”却多达百余次被提及。库尔特·冯内古特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是恐惧,逃避还是向往?作者通过“死亡”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文中的“死亡”是一种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吗?通过细读文本,结合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不难证明库尔特·冯内古特是把“死亡”当做了一种主观选择,作者希望在“本体死亡”后能够得到“精神重生”,由此也体现出作者所怀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专家型教师,亦“教”亦“学”、亦“教”亦“研”则是实现这一转型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中小学一线教师,除应具备必要的教育、心理学常识和注重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新理念外,接触运用最多的,还是操作性强的实用性经验。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世界》2013,(4):56-57
距离上一次拍摄电视剧已经时隔三年多了,这一次郑允浩在《野王》中要挑战的角色是大企业董事长的儿子“白道勋”一角。大家不禁调侃上一次还是足球选手,这一次身份就上升到了“高富帅”,不过允浩依旧害羞表示“自己还是新人演员”。  相似文献   

11.
该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从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每个人都有的恐惧,白居易也不例外,其诗歌中有大量描写衰老、疾病、死亡的诗歌,证明了他对于死亡的敏感和恐惧。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对诸家学说进行了长期探索。儒、道两家思想差别很大,但都重视现世人生,不可能解决“死亡”的威胁、恐惧问题。道教实现永生的途径和做法已被白居易证明是荒诞不经的。而佛教的理论性、系统性很强,到达彼岸的方式便于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且彼岸世界的有无亦难以获得明确证明。为了应对死亡的恐惧,白居易最终皈依了佛教。  相似文献   

13.
有幸参加全县开展的“生本课堂”优质课评比活动,体验到了生本课堂带来的教学幸福.现撷取小学《语文》人教版《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一个片断以飨读者.师:选取最令你感动的一组镜头,和同学们交流体会.生:“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呜叫.”这一镜头我很感动.海鸥的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平时海鸥会以高兴的语调欢迎老人,见到老人是无比快乐的.而此时老人不见了,只剩下遗像,海鸥惊恐、疑惑更感到悲伤.生:“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排.”这个场景很感人.生:为老人守灵,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生:“瞻仰、纷纷、肃立不动”等词真切地表现了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爱戴.生:“收起遗像时,海鸥向遗像扑来.”这个镜头太传神了!那“白色漩涡”体现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与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最大主题,也是海明威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之一。它表明了海明威站在死亡这一人生的最高点上对人生本质的体悟和对人生历程中得失的反省,表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和宗教态度。  相似文献   

15.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肇事是一种常见犯罪,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第133条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因逃逸致人死亡”以交通肇事构成犯罪为前提,是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情节;(二)“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既包括第一次交通肇事中的受害人,也包括肇事后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肇事致死的人;(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  相似文献   

16.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7.
孙磊的诗作《演奏》是一场死亡意识的轻歌曼舞。诗人对死亡的态度与哲思都仿佛潜隐在冷静冰面下的暗流,在恬淡的表情后掩着于死亡面前愈发彰显的高贵。诗作中有一种对死后世界里人的身体感知和死者意识能否延续的探索,这是一种以“存在”去揣摩“不存在”的主观想象和意向转嫁。天才常常不被世俗理解和接纳,孤独的灵魂、惨淡的遭际以及短暂的人生都成就了他们的传奇。正因为人们对死后自己的感知、思想、灵魂是否存在、存在的形式又是如何无法确知,这焦虑又似乎永远无法消解,这种不确定便成为激发人们哲思、幻想的原点,丰富了文艺创作的题材和动机,点燃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相似文献   

18.
普希金死亡意识专题研究在国内外尚属一个新课题。普希金是一个具有强烈死亡意识的诗人,这与他的死亡体验密不可分,他是在深刻的死亡震颤下走上自由自觉的诗歌道路的。其深刻背景有三:一、“双希”死亡模式,二、普希金的生活体验,三、普希全学接受中的死亡化。  相似文献   

19.
活着的意义     
周旋 《新读写》2008,(2):58-58
面对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作者以理性的笔调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天堂”、“地狱”以及“重生”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在思想上的成长。文末提出,“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无限的未完成”,由自己的心路历程,完成了对死亡这一伤感命题的参透。  相似文献   

20.
通过死亡的精妙阐述可以窥探哲人思想的玄奥,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突出了能“问”存在的此在,关于死亡的阐释使此在的整体存在和本真能在得以可能,从而保证了关于此在的阐释具有源始性。勒维纳斯则站在海氏生存论的死亡分析所开辟的现象学基地上主要就死亡与时间、死亡的不可能性、死亡与他者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批评,但这些批评不能统摄海氏的后期思想,随着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的路径发生转变,此在由“向死而在”转变为“作为终有一死者而献身与存在的庇护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