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从一诞生起,就有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商品禀有一种“新型”的审美特征,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过程是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历程,在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展开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三者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这既是教育要着力去引导的,也是教育过程必然会影响产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反对天人关系割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4.
从内涵上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中最深刻、最本质、最内在的的东西,是临沂文化的内核;从外延上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优势,它是由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的.贯穿于临沂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历史流变过程中。沂蒙精神是推动临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类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人类自身心理的发展,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分为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器。观念更新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发扬民族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固然需要崇高的精神劳动的创造,但这种创造也需融入中国人自身心理的成熟发展等更广泛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中国人自身的心理调适与心理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语言“塔布”与委婉:人类话语行为的制衡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塔布”是任何一个文化社团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被看作是约束和调控人类行为的“神圈”,其价值非同凡响。离开了它,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文化、精神、教养与优雅便会荡然无存,人类社会的人文制度和伦理规范就会遭受涂炭而最终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精神家园的无形的制衡之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其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潜在的心理导引功能和行为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影视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艺术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观看活动实现艺术的功能。影视艺术的接受活动本质上是审美主体以特殊的心理结构来化解作品意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表现出审美心理需要是:一、求新求异,陌生化审美;二、圆梦替代,情感化审美;三、好奇偷窥,新奇化审美;四、精神提升,人格化审美;五、创造满足,创造化审美。  相似文献   

8.
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培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从语义学上看,民族精神本身就有文化选择的意蕴;从发生学上看,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流文化的确立,对于导向、规范社会发展,铸冶民族精神有着巨大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培育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扬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舞蹈是我国的文化传承,也是文化精神、民族审美的心理传承。舞蹈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舞蹈可说是与众不同的一种文化象征。在特殊的文化象征下,它主要是以人体作为表演的中介动态艺术,它有着语言文字的功能,传承着民族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0.
学写作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就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中艺术感觉与生命体验、艺术发现与审美想象、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等可以说是学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行为。认识这些心理行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运行轨迹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化进化学的观点出发,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儿童教育本质,认为儿童教育本质上是社会主体之于儿童主体的文化传递(包括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这种观点并不忽略儿童的主体性,而是基于“儿童主体”的生物学特征和人类社会的文化特性提出的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把情感和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与改造,凝结成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作者对创怍内容的取舍、色彩的运用及构图、用笔的不同.人类心理情绪衷瑚模式的一致性特点。使绘画成为永恒的人类共享的艺术。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倾向性及心理定势。审美心理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上的多种心理要素综合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过程是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历程,在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展开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三者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这既是教育要着力去引导的,也是教育过程必然会影响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验主义后现代研究者认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行为是符号消费的象征行为。艺术、美学、文化与民间社会、商业活动互渗、交融于一体。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经验的现象,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结果。由此经验研究出发,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则是: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电视受众心理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是电视消费的主体。受众心理的定位主要有三个层面:受众的主体性是一种人本的心理行为;受众的心理行为因其社会属性产生了变异;受众心理行为的高级形态表现为“审美”及美感升华。在此基础上,受众心理在中观的形态上表现为“求真、求知、求美”以及“参与”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文艺这种精神产品作心理学观:从创作发端看,一切生活现象只有变成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心理现象才有可能变成文学现象;从创作过程看,它们是一个诸多心理机制和功能综合发挥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创作结果看,最后呈现出的是艺术化了的审美心理形态。  相似文献   

19.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的这些多重功能使其在语文课堂教学巾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文化修养都很有限,不能理解课文,因此.喋喋不休的繁琐阐释、干篇一律的条分缕析成了教师惯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国的消费化语境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成为内在必然,其中蕴含着主体精神的诗化趋势。而相应地,在公众言语行为中也出现了种种"恐怖主义化"的表象。面对"意义渗透的文化"的"中国图景",需要确立大众生活的审美趣味尺度,以生成"审美新感性"来真正实现公众言语和主体精神的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