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作为特殊的社会人群,其就业问题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2009年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最富有挑战的一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是指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不协调所带来的矛盾,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是由于产业结构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入手,认为结构性矛盾是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次要矛盾,而产业结构过低是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总量矛盾是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矛盾,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形成了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探究.在社会流动视野下,毕业生就业中后致性因素与体制性因素之间、社会岗位供给与毕业生需求之间、流动成本过高与毕业生社会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毕业生选择待就业来谋求满意的就业起点.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良好的社会流动机制,解决毕业生待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更大程度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上 就业涉及到国际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等诸多因素.当前,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出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有两个层面,一是选择性矛盾:由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区域、行业属性选择上的矛盾,二是不适配矛盾: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后者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大学毕业生.有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跨国公司为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苦恼.  相似文献   

5.
吕冰 《河南教育》2009,(3):16-18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即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基层及农村贫困地区人才不足与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企业急需实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并存.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人;我省有36.8万名高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必须在促进就业上发挥积极作用。就业指导就是要引导毕业生理性选择职业,使他们尽快了解工作环境,顺利进入社会。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自愿性不就业,既有社会背景因素,也有大学生个体主观背景因素,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面临的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社会资本不平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不平衡、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产权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今后很长时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并存;行业、企业急需适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很多技术性强的岗位却虚位以待。导致这一瓶颈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供需错位”。因此,借助高职教育供应链视角,对链条上各结点进行优化,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能,能够有效破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瓶颈,促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因为就业问题本身就牵涉社会稳定、人们幸福感,加之高校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承载着家庭希望,也承载着社会期望。在经济高速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信息不对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广大学生不知如何求职就业等问题。因笔者从事高等职业院校就业工作,本文拟从职业指导的角度,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探讨如何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春节过后,"就业难"与"用工荒"这两个矛盾的词语影响着招聘企业和求职者.本文从高职院校自身的不同角度阐述面对就业问题的方法及建议."就业难"有多方面因素,如: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因素;毕业生具备的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其中高职毕业生的供给人数增幅最大,就业也最困难,供求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最突出。为了更好地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及心态,我们对我校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地区流向、单位流向做了一个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为帮助高职毕业生就业做出一点努力。一、石家庄经济学院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2003年石家庄经济学院高职毕业生750人,其中已就业410人,就业率仅为55%。造成就业率低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供需矛…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以湖北省2003-200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可以透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状况。通过数据考察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供求状况并不是总量上的过剩,而是以层次结构失衡、学科结构失衡和流向结构失衡为特征的结构性过剩。为此政府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调整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和层次供给结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趋势、就业观念、供求关系、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机制等现状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作为河北省重点就业群体,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北省现有的产业结构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存在不平衡的状况,导致目前河北省高职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从现状出发,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结合产业结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建议,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与量的提高,为政府制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调查及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大学生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就业难"的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困扰着高校和毕业生.结构性的矛盾是引起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高校、大学生以及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王荣华  姜敏 《教书育人》2012,(36):50-51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高校就业部门及高校毕业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自1999年起的各大高校和高职院校连续扩招,使高校毕业的就业形势显得异常严峻。据数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661万人,往届未就业21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往年未就业人数150万人。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逐渐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人数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其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显得尤为突出,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的差距也显得更为突出。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成因(一)大众化教育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的毕业生,而社会的用人需求没有同步增长,造成了社会长期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而一些行业和地区在就业政策上对高职毕业生的限制,社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见,它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不及本科生,上升空间不大,技能水平不如技校生,属于夹心层,这就更  相似文献   

18.
从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深圳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流向的特点,对近三年中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地区、行业、企业、职业以及创业流向、升学流向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供给侧改革实际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强化院校和专业特色,开展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严把就业质量关和弹性课程设置等办法和措施,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职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高职教育呈现出两对矛盾: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望值日益提高与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偏弱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与学校综合实践环节教学之间的矛盾。在当前形势下,加强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有利于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全面提升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20.
李玥 《陕西教育》2006,(1):39-41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峰值,但劳动力需求量却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人。就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则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整个就业市场面临着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竞争性矛盾和自身性矛盾。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就业新观念。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