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学周刊C版》2016,(26):161-162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古典诗词为论述对象,遵循古典诗词教学规律,主要从反复诵读、创设情境、赏析意象、把握细节和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思考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方式,使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园"的美誉。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诗人流派百花齐放,名篇佳作经久不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撷取散发着熠熠光彩的"明珠",以期给学生精神的滋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呢?我认为,诵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从而体味诗词的意境美。为了加强诵读教学,有的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初就充满感情地作示范诵读。但很多时候,教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想是教师没有循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古典诗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古典诗词进行研究,并从反复诵读、创设情境、赏析意象、把握细节和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教学,是一种以诗词为文本的阅读教学。“诗教”传统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党和人民的需要。我们应当通过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改革,强化“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坚持行之有效的古典诗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诵读、想象、品味、精思中培养语感,陶冶身心,涵养精神,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诗词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要从音乐美、词语美、画面美、人性美四方面对古诗词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诵读应该成为古典诗词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低段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中段学生在诵读中对比、高段学生在诵读中归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意蕴,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策略,从而提升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经典诗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这让学生接触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为教育教学增添了一道光彩。同时,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优越性和价值。因此,经典诗词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文学社团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学社团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为经典诗词诵读提供了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因为为文学社团中,经典诗词能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能够拉近教师、学生与经典诗词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文学社团中诵读文化知识,便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文学社团中进行的经典诗词的诵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学校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诵读"是目前最基本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本文把"诵读"提出来,把"诵读教学"提出来,尤其把古典诗词诵读教学作为全文的核心进行阐述。再从诵读教学说起,小到阐释"诵读"的涵义,大到勾划整个古典诗词诵读教学的蓝图,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分两部分进行阐述:古典诗词诵读教学的意义;古典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以及怎样和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读”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素质训练,是引导学生理解、积累、感悟、内化古典诗词乃至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的方式,获取最佳的古典诗词教学效果。下面,我具体谈谈我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感受韵律美、节奏美之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合乐吟唱的。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讲究韵律,还讲究鲜明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等美学特质。诵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语言的抑扬,节奏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厚,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而古诗词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单调乏味的,只有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学生才会读得有滋有味。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古诗史诵读热,但有些教师却过于注重形式,强制性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一心追求数量。针对古诗词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厚,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而古诗词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单调乏味的,只有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学生才会读得有滋有味。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的含义和作品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可见,学生诵读古诗文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达到古诗文教学其它目标的重要途径。古诗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要方法,自是不言而喻。如何才是行之有效的诵读?笔者借鉴先贤与同道之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法服务于古诗文教学。“教学千法读为本…  相似文献   

14.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衍生出众多丰富的文学样式,其中古典诗词就是这些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而在学生的儿童时代,语文教学就应该进行古典诗词的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体验与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提出要多重诵读,感受声律之美;拓展现象,感知画面之美;资料链接,感知心境之美,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陆敏 《现代语文》2006,(12):72-73
诵读是古典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贯穿诗词教学的始终。古人就是以诵读的方式培养出了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大作家。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也都对吟咏的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钱理群说:“中国传统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化。”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具有空灵感和意境美,这使得古典诗词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而且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情景,促进师生对话,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以此搞活课堂教学,让古典诗词教学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陶情冶性的快乐。怎样指导学生由简单的诵读到有感情的诵读,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古诗词的阅读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重视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更高效地实施古典诗词教学,就成了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一、抓好朗读,"读"占鳌头悟诗情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的精粹。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古典诗词如绝美的天籁,又似千年的佳酿,徜徉其间,我们的心灵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走向成熟。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认为古典诗词艰深晦涩,理解起来太难,再加上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平时没有时间诵读和研习古典诗词,体悟不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对古典诗词失去兴趣。这些,应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正确的途径和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诵读并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  相似文献   

18.
胡春东 《考试周刊》2014,(27):17-17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宝藏,见证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印记,在历代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样在我国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有着重要地位。古典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文学涵养,还有利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历代传承。本文总结作者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经验,针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做出论述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文学中的奇葩.初中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古典诗词教学,而且要积极探索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古典诗词教学效果.一、导入激趣法.二、诵读学习法.三、意境再现法.四、情感体验法.五、意境描绘法.六、类比迁移法.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来说,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只是一般性的诵读和赏析,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国传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展开自觉的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春江花月夜》作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经典诗歌,为引领大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