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民作为单个的生产经营单位,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时具有极大的风险.农民信托合作社作为农民自愿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分配的组织,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连接了"小农户"和"大市场",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议价能力,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规范了农业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了农业朝着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田地无人耕种的"农民荒"。"农民荒"表现为农业生产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土地撂荒严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就破解"农民荒"的两条可能路径而言,农民兼业化是破解"农民荒"的权宜之计,农民职业化方是破解"农民荒"的根本出路。然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注重培育对象的选择,还应结合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厘定培育重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科普橱窗、科普画廊、科普学校、科普图书室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同时,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之春"、"科普宣传周"、送科技下乡、科技巡回报告和赶"科普大集"等活动,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参与,但效果甚微,仍旧解决不了广大农民长期缺少技术以至于难以致富的这个根本问题,致使农民对政府这种"送技术"的活动失去信心。劳民伤财,国家花了很多冤枉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根据调查,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支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技术员队伍,进行示范、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一环脱节,整个链条失去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大批农民被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与生产生活方式,并伴随着出现了许多新的"三农"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必须通过政府有规划地组织开发,使其成为不仅能够主动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还能改变和创造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从而实现"新农民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合作思想建立在对"小农经济"的否定及对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肯定之上。他们否定前者是以历史主义观点为指导,肯定后者是以现代农业生产手段为前提的。在其改造小农的预设方案中,主张以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的集体生产取代家庭生产,但同时强调对农民群众意志的严格尊重,这便为后来国际社会主义实践中修正理论、长期保留农民土地所有制留下了广阔空间;在实现农民经济合作的途径选择上,主张国家担当主导者、扶持者的双重角色,是为农民合作能力低下的正确选择。由于实践的不足,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经济合作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在毛主席、党中央号召下,受红卫兵大串连的冲击,广大农村成立了许多农民"造反"组织.这些农民"造反"组织内部大多机构庞大、建置严密,多次组织队伍进入各县市参加"造反"活动.其结果导致大量劳动力长期脱离生产岗位,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此外,各"造反派"组织纷纷伸手向当地政府强行索取经费,给当地财政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使广大农民和集体资产大量受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及农村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7.
农民贷款难、农村融资难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问题.正常情况下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资金需求总量持续增长.一旦农业受灾,农产品往往会大幅度减产,农民收入随之大幅减少,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和农民生活,甚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此时如无外部资金融资渠道,不仅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挫伤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湖北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农业从业人员仍然占区域人口较大比重,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占较大份额,是全国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和输出的省区.  相似文献   

8.
<正>一、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1997- 2001年,除2001年我国农民收有所增加外,前四年农民增收都处于停滞状态。尽管政府一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解决农产品过剩、价格过低的问题,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现存的农产品卖不掉,另方面优质物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民没有能力生产市场所需求的高效、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中国一个根本问题,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富裕、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六大以来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政策。但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侧重点不同,如何将其一体化考虑安排,是历届政府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今年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指出"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新型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央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有序推开,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新四化"同步的进程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刻变化,职业农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差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不强、农业教育资源在职业农民供给的数量、培训成效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缺乏统一规范,为此,提出积极创造吸纳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外部条件、引导潜在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激发现有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等市场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农民历史性地获得了空前的闲暇时间,但农民并没有同时找到一种积极、健康和有意义的休闲方式。相反,日常性公共生活严重匮乏,有限的休闲方式———打麻将———正异化为赌钱、炫富的方式,并有演变为社会排斥机制的可能。同时,仪式性公共生活也严重异化,红白喜事等传统的人情往来成为敛财、攀比的工具,传统仪式蜕变为低俗的表演。农民一方面被裹挟其中,承担着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则陷入失去生活乐趣和生命意义的困境。应该从重塑农民主体性、培育民间文化组织、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入手,从战略高度调整某些政策措施,重建农民的公共生活,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并探索一条崭新的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帮助各自为战的农户减少市场化经营的盲目性和风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民的一个创造,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踊跃参加下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角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培训机制,积极培养农村带头人,注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对老年被征地农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脱离了依赖土地的生产方式之后,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奠定了老年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基础.在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由于需要熟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以及在城市居住环境中新的交往方式都对老年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因此,老年被征地农民适应失地后生活方式的目标与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老年被征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的过程.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逐步消逝,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老年被征地农民在晚年的生活方式上也要有适合城镇化模式的养老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夯实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我国现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着农民利益表达机会不平等、农民利益表达缺乏组织化、农民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农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上升等问题。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要从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组织、完善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与法律保障和保障农民利益表达机会平等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乡间集市是适应传统农民自足生产和生活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基层市场,对传统农民的自足性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促成了传统农民社会行动的一体化,是乡村的文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承载者,在以传统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的农村社会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使农民生产扩大、面向市场寻求经济利益或使家庭农业朝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型农民的转变,乡间集市难以和新的生产组合方式相适应,因此需要乡间集市功能的转型。在农民生产能力和乡间市场能力共同扩大的过程中,最终促成了传统农民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日益兴起的农民组织是农民之福还是国家之祸?国家与社会在基层政治场域集中体现为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本文借助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进行分类研究,促成认识的清晰化,分析关系成因,预测其政治后果,在理论上探寻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的理想模式,提出对农民组织的分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转型中,传统农业文化的惯性对农民经济行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要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应该彻底改变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参与中的边缘性倾向,改善农村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步引导农民形成勤劳、自助、合作、自律等行为理念,建立农村生产生活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给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契机,使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要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必然选择。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调动各方面因素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为此要建立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生产要素入股,科学规划促进农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构建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规模生产组织形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