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学生生活中对亚硝酸钠的了解设置教学情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亚硝酸钠,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进而反思、总结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从化学走向应用,最终逐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分析生活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化学中讲述了原电池、电解和电镀的反应,它们都是在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也说明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上述概念及有关原理容易混淆,如果用一个以原电池作为电源进行电解和电镀的实验,来说明有关概念以及对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区别就迎刃而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掌握也牢固.  相似文献   

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综合性强,方法灵活,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化合价升降的配平方法和步骤,对于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仍难以运用。现就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化合价升降法来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对于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在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相等时,应按数目多的一方化合价变化总数开始入手配平  例: NH3+O2NO+H2OO2为双原子分子,按O2化合价变化。  NH3: N-3N+2  升5价O2: O022O-2  降4价…  相似文献   

4.
"预测与实验验证"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是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后应具备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多角度认识硫酸亚铁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针对学生的认识困难,引导学生从物质分类、是否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和物质是否具有特性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物质性质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文中以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性质及其应用"复习教学为例,探讨了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以浓硫酸泄漏情境素材入手,引导学生梳理有关酸碱盐性质、反应与应用等知识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再基于知识结构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酸碱盐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并促进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反映出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的联系.所以在化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目前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尝试.1.挖掘教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我很欣赏科学家这一说法:“所谓人才就是思维能力比较好,尤其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好,并善于勤奋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对氧化——还原反应特征与实质的剖析,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针对2FeCl_3+H_2S=2FeCl_2+S+2HCl这一反应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分析:特征: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引起 ↑引起实质:得电子——失电子↓          ↓氧化剂(FeCl_3)——还原剂(H_2S)↓          ↓ 被还原——被氧化↓     ↓还原产物(FeCl_2)——氧化产物(S)  相似文献   

7.
什么知识最值得去教,这是教师每天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化学观念为统领的教学,注重学科知识与结构的深入理解,重视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以"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为例,分析了知识内容及其教学价值,针对学生学习的困难与发展需要,明确了以"水的电离平衡"为突破口,弄清水溶液中的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溶液中H+和OH-的数量关系与水溶液的酸碱性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的关键所在。从构建整合"知识—过程"的教学框架、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引导性问题、利用实验事实为学生的理解提供证据、帮助学生建立微观分析思路与方法的角度探讨了主要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文中以氧化还原知识为载体,通过口语报告测试,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问题解决动态过程、问题表征广度、问题表征有效度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发现,通常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够深刻,不易区分化学反应类型,不易找到反应类型之间的正确关系,为使学习者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全面的认识,现将一些相关概念作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0.
以"离子方程式"教学为例,对知识的意义、学习内容的层次与关键、实际问题情景及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了探讨。围绕学科的重要概念、方法或观念组织教学,把学习活动设计成知识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思考学习的内容并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转换成学生有意义的经验和感受,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