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论韩愈诗文创作中“宗经”与“自嬉”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韩愈诗文创作中“宗经”与“自嬉”的矛盾杨晓蔼元和年间,韩愈答诗张彻,描绘自己当时的创作,慨叹“搜奇日有富,嗜善心无宁”①。把“奇”与“善”对举,感到自己搜奇的清趣与嗜善的愿望不能和谐一致,内心困扰不安。结合韩愈的道统说、性情论考察,他是以儒家道统为...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韩、柳并称。韩、柳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文体改革为表、以复兴儒学为里的运动,对唐传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柳宗元所支持的能体现韩愈个人兴趣而不属于古文理论之内的“以文为戏”之说虽对传奇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韩愈的那些为戏文还不是传奇作品;柳宗元创作了一些叙事散文,也写了一些传奇文,对唐代逞才掉文的娱乐性的虚构叙事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然影响并不如现在有些论者所肯定的那样大。  相似文献   

5.
对于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学术界历来习惯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其文学价值,对其产生的动因很少讨论,其实,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有紧密关系。韩愈试图通过唐代盛行的诗歌形式来推动古文运动及创作,以此来宣传儒家的道统说。  相似文献   

6.
特定的时代背景、思想环境和个人经历造成了扬雄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他推崇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认同儒家观念和儒家经典,同时捍卫孔子儒学思想纯洁性,以一名儒者的身份自居。在儒者身份的自我认同下,赋家扬雄在辞赋书写与赋论成就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儒家色彩。赋作方面,在儒家经世思想影响下,扬雄辞赋创作体现出以赋入仕、以赋纳谏的目的;同时继承儒家美刺传统,采用修饰文辞、婉转达意的创作方法;将儒家明哲保身、重视民生的观念纳入创作内容;晚年又因赋不能“用”而“悔赋”。赋论方面,在儒家重文观、中庸观、诗怨观的影响下,扬雄最早认识到了赋文体“丽”的审美本质,率先将“则”作为辞赋的分类标准,创新建构了赋文体“讽谏”的实际功能,在中国赋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韩愈散文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而这浩然之气的形成,和他"文以明道"、"气盛言宜"的创作主张有关。韩愈认为只有"气盛"才能"言宜",并自觉把儒学作为"养气"的内容,把儒家之道变为自己内在的修养之气,从而由修养之气转化为作品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8.
儒家“大一统”观念和“外王”思想对古代士人的政治心理、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士人文艺作品的儒学化色彩也颇为浓厚,这在历代咏湟诗文中亦有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原文人以河湟为地域指涉所创作的古典诗文,以及曾游历、任职或生活在河湟地区文人们的诗作,来分析历代咏湟诗文的儒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韩愈现存诗四百多首,在唐代诗人中是比较多的。然而韩愈作诗虽多,但对诗的专门论述却几乎没有;关于诗歌的创作目的,也没有象白居易那样明确地提出。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他的涛歌作品,并结合相关的资料信息,知其人,论其世,也许能从中得出一些结论。 在唐代,诗文兼擅的作家屈指可数,韩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的诗和文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宋代和宋代以后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文章的作用和作文的目的,韩愈有明确的认识。他主张“文以载道”,也就是写文章来宣扬儒家的道德理论,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导致了儒学“学”与“术”的分离。统治者侧重于在“术”的层面上利用儒学 ,而压抑儒家在“学”的层面上的思想追求。面对汉唐间社会现实的种种变迁以及佛教、道教、玄学、胡文化的冲击 ,儒家的“术”仍然持续顽强地发挥作用 ,而“学”却慢慢地衰落了 ,于是才有了韩愈强烈要求对儒学进行改革和恢复儒学本原“道统”的呼吁 ,这成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先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韩愈的交游重新审视古文和古文运动,认为:柳宗元作古文不像韩愈那样弘扬古道,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情为文,缺少与韩愈共倡古文的自觉。韩门弟子李翱趣味重在修史,张籍为韩愈所重却乐与白居易、元稹以诗为务,皇甫的好新奇与古文的传古道有所不同。张籍弃俗而从好古文的寂寞之道以及李翱的不合时俗而学古文,可见古文处世的艰难。在韩愈的其他交游中,孟郊创作的趣味在诗,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重诗且言不称古文,同样说明古文在当时声势的微弱。  相似文献   

16.
“以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这一创作倾向与其“气盛言宜”的学主张相结合,又使其诗体现出一种宏伟磅礴的气势,使韩愈的高心劲气淋游而出。他在李白、李甫之后力图开辟新境界,树立自己的新诗风,开启了一代宋诗,其诗启后之功不可抹煞,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金朝儒学驳杂而不统一,流播着许多派别。新、旧儒学并存的格局是构成金朝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金朝境内旧儒学思想的回升,是整个古代儒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运动形式。北宋理学诸流派起初潜存于民间,后来随着南宋理学逐渐北传以及文人纷纷涉足,新儒学终于在金末元初蔚为大观。终金一朝,盛行于士林、文坛并对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理学派别是被认为非正宗的蜀学。文人对儒学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专门致力于研习和传播新、旧儒学,以纯儒自居;另一种类型博采杂取,兼容众说,于儒学之外叉濡染释、老。儒学对金朝文学的意义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首先,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程度不同地体现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中;其次,出现了许多阐发儒家思想尤其是宋学的诗、文作品;再次,文学活动中的文以载道、修辞立诚的意识得以强化和深化。儒学对金朝文学的作用表现为正、负两方面。金朝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儒家思想对文学的阻力。  相似文献   

18.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韩愈是较早把李白、杜甫相提并论的人。在韩愈的诗歌创作中,也不乏受李白豪迈俊逸诗风的影响,写出不少狂怪不羁、变幻开合的诗章。然而,韩愈毕竟是韩愈,就他生活的时代和个人所崇奉的哲学思想及其形成的审美风范,使得他不得不大致走着杜甫开拓的诗作道路。即以儒家诗学为其准绳的创作规则。这种创作规则,内容上注重国计民生,注重社会功用;写作上讲求对人情物态的描摹、刻画。一句话,这是一种求实、写实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9.
程朱理学的理论是以原儒为本色,吸收佛、道的合理内核,将儒学教化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水平.儒家诗教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和二程"作文害道"说的发展,到了朱熹"文从道中流"的观点明确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道学和文学实现了自然而非勉强的融合,文学从里到外成了道化的文学,标志着道家文学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试论韩愈古文与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与传奇生成于同一文化环境。小说与韩愈古文同其叙事性,证明了二者确有通同之处。韩愈融通古文与小说的创作尝试可分为“小说古文”和“古文小说”两个层面。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是古文与传奇沟通的一座桥梁,也是韩愈“小说古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小说对于韩愈古文的影响还表现在后者对可读性的追求上。韩愈还熔古文与小说于一炉,大胆创新,写出了被人称为“古文小说”的《石鼎联句诗序》和《毛颖传》。中唐时文学审美的大趋势是由雅人俗,时风众势,韩愈不可能遗世独立。小说与古文两种文体间的天然联系对促成韩愈古文与小说的艺术交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