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幽默与笑话     
“汤姆,你弟弟怎么了?”在厨房的妈妈问道。“他怎么在哭啊?” “哦,没事儿,妈妈。”汤姆回答道。“我在吃我的蛋糕。因为我不给他,他就哭了。”  相似文献   

2.
浩然先生于2008年2月20日去世了,直到他昏迷为止,他也不承认“文革”是“浩劫”。他认为“又没有烧杀抢掠的战争,怎么能说是‘浩劫’呢?”其实,他给浩劫定义的“烧杀抢掠”,在“文革”中都严重地存在。武斗的枪炮已经在全国都打响了,他囿于对“文革”的好感而视而不见罢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 《学语文》2010,(6):1-1
“知了”不要叫了, 他在房中睡着; “知了”叫了,刻刻心头记着。 太阳去了,“知了”住了,——还没有见他, 待打门叫他,——锈铁链子系着。  相似文献   

4.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学生用“公”字组词,当小刚站起来回答说“公鸟”时,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当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在读“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发奋学习”这句话时,由于他不认识“奋”字而把这句话读成了“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努力学习”。教师听见小明把“发奋”读成“努力”,则马上说,小明读错了,要他再读一篇。于是小明就着“发奋”两字的拼音将这句话再读了一遍,但他这次把“发奋”读成了“发疯”。试想想,小刚、小明遭遇几次如此模式化的要求后,他们还敢言说、还愿言说吗——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未来     
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在1985年写了一系列为哈佛诺顿讲座而准备的讲稿,总标题就叫做《下一个千年的六个备忘录》。六个备忘录分别是“轻”“快”“准确性”“视觉性”“多样性”和“连贯性”。可惜,他只完成了前五个讲稿便逝世了,也没有亲临哈佛演讲。他的遗孀后来把这些讲稿整理出版,仍然冠以“六个备忘录”。当然,在备忘录里他讲到的是文学的未来。 “轻”,卡尔维诺首先强调。他并不是忽略重,而是对轻更感兴趣,因为他自己的写作经常都是在减去重量,尤其是减去小说结构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他把“轻”视为一种价值,而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愤童     
“愤青”的“愤”指愤世嫉俗,叫他走东他走西,叫他打狗他撵鸡,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青”,是青年,多指70年代落地的,80年代的就叫“愤少”,俺们90年代的就叫“愤童”了。我们班的“愤童”并不干瘦,说起话来并没有把唾沫喷到人脸上,也不会在作文里大骂:“红嘴唇的娼妇!”但是……他是愤怒着的。“愤童”是童星星,他肥到痴肥的境界,体育课上,每每看到他摇摇摆摆地出现在卷起的尘土最后面时,我们总要对他的卖力“演出”指指点点。我夸他:“你可真是艰苦朴素,连裤子都是自己家做的。”他翻了翻眼睛,似乎没听见,走了。我恍然…  相似文献   

7.
一天,我和廖航在一起玩打架。我用“擒拿手”,廖航就用“醉拳”;我称自己为释小龙,他称自己为李连杰。我说:“你是哪里的小混混,敢和我斗,你还差得远呢!”廖航说:“少说废话,看招!”他冲过来了,我一下打中了他的眼睛。只听见他大叫了一声“啊!”我以为伤着了他,连忙走到他身边,没料到他用“二指弹”打了我一下。于是我也向他学,装做痛苦的样子,想骗他。他说:“我才不会中你的计呢!”我火冒三丈,使出了“擒拿手”的绝招,他也使出了“醉拳”的绝招,两个人打得难分上下。突然,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只吃硬的,不吃软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摘     
教育文摘给魏书生换一种说洁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个“奇人”。他的“奇”体现在哪里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我看,在于“巧谋”。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他特别强调他所善于处理的“关系”:①和社会的关系。他对社会采取了...  相似文献   

9.
有个小孩叫全全,却有个外号叫“半半”。有一天,“半半”吃饭了,但只吃一半。吃了的一半对碗里的一半说:“球场上见。”话没说完,“半半”到了球场上,但他只踢了半场,踢了的半场对另半场说:“书桌上见。”话刚说完,“半半”开始写作业,但他只写了一半。写好的一半对剩下的一半说:“厨房里见。”一转眼,“半半”又到了厨房里,原来,剩在碗里的那一半饭在喊他吃饭哩。吃完了这一半饭,他开始洗手,但他只洗一半。洗完的一半对另一半说:“动物园见。”这回,剩下的那一半可不同意了,在他身后哗啦哗啦地喊:“喂!水龙头没关呢!…  相似文献   

10.
“古”娃娃觉得一个人没意思,想找个邻居做伴,于是决定搬家。 他选择了一位“女”大妈做邻居,于是他成了“姑”字。别人都把他当成“小姑娘”看待,给他梳辫子,让他穿裙子,真别扭啊!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不过,”儿子又继续说下去,“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个胳膊和一条腿,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助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吧?  相似文献   

12.
“他呀,上课东张西望,下了课不好好做作业,真是讨厌!”“他,思维慢,一道题教了六七遍也不会,谁教到他谁倒霉!”“他,不去惹事就好了!”……假如让我们谈谈对班中“差生”的印象,我想90%的教师都会这样说。也许,这位“差生”还有优点。那也只是跟在“不过”后面的“尾词”:“不过,他劳动还是蛮积极的。”以前,我也曾如此评价“差生”,可黄让我彻底改变了。  相似文献   

13.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14.
名字     
从前,有个弟子名叫“有罪”。师傅收养他的时候,他是个孤儿。小时候,别人叫他“有罪”,他弄不清谁替他起的这么个名字,可他答应得十分爽快。他渐渐地长大了,理解了“罪”的意思,听别人喊了,心里就特别别扭,好像他天生就“有罪”。那“罪”像乌云一般,笼罩着他。  相似文献   

15.
1973年,还是一个小木匠的张果喜靠一只樟木箱和变卖祖房的1400元钱开始了第一次创业。1993年,他与星星有个“约会”: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3028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成为中国企业家中摘“星”第一人。2002年,他的资产总额达到1.5亿美元,在当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名列42,其实他已经连续四年“登陆”此榜了。如今,他建立起了“稻田上的帝国”,他的木雕产品在日本市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投资领域也向旅游、电机、渔业等领域扩展。  相似文献   

16.
父亲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双腿搁在一把椅子上。他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烟雾弥漫在我和他之间,我无法看清父亲的神态。父亲发现我在看他,丢了烟蒂,问:“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他脸上的疑惑更重了,“与我有关?”“的确有关。”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惊异的神色,我顿了顿说:“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这两个字说得特别重。我记起来了,原来那“老农”是我小时候叫过的!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大约是…  相似文献   

17.
邂逅的感悟     
头两天,在闹市先后两次碰见了两个 30多年前的学生。   一次,我正从书店出来,迎面遇见了学生甲,我喜出望外地正要与他握手时,他竟脖子一扭……是他念书时我对不住他吗 ?不 !凭心而论,我对他还十分地偏爱呢 !那时,他爸爸是“走资派”,在班级他“抬不起头来”,有好几次要退学。可我见他聪明好学,就多次登门家访,让他继续上学。为激励他上进,我还冒着“风险”让他这个“可教育好的子女”当了小组长,并不时地表扬他。就这样,他读完了初中、高中,直至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戴了“乌纱帽”,成了声名显赫的局长……   另一…  相似文献   

18.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9.
7两漆     
从前,有一个热闹的码头,县官派衙役守在那里,凡过渡口的老百姓不论带什么东西都要缴税。其中有个衙役抽税最狠,老百姓都叫他“黑心”。这天,轮到“黑心”当差,王木匠特意买了7两漆到渡口搭船回家。“黑心”要王木匠缴税,王木匠说钱都花光了。“黑心”就把他的7两漆没收了。第二天,王木匠到县衙,状告“黑心”勒索了他8两银子。县官见“黑心”竟背着他独吞钱财,立刻把他传来审讯。“黑心”分辩说:“老爷,我没收他8两银子,只收了他7两漆。”县官大怒,命人打了“黑心”40大板。(小迷糊提问)县官为什么要打“黑心”呢?(…  相似文献   

20.
雅布觉得自己运气特别不好。人们早就听烦了他的抱怨,冲他大叫:“雅布,你的不幸,是上帝造成的!”由于经常听到“上帝”这两个字,雅布最终决定亲自去拜访他,并向他要回自己的运气。雅布走啊走,他在走了三天三夜后,坐在岩石上休息。突然,一只上了年纪的豺狼蹿了出来。“你在这里干嘛?”豺狼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