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和毛泽东是中国古代和现代两位开一代诗风,颇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都享受着湘楚风物的滋育,深受湘楚文化的影响.屈原<离骚>等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众多作家;毛泽东的诗词是对屈赋的继承和超越,他的<蝾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开拓了一条用古典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潘啸龙副教授所著《屈原与楚文化》一书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7.5万字。这是作者十年来潜心研究楚辞的结晶。全书分为三篇,探讨了楚历、楚史和屈原生平中两次放逐和自沉的时间及原因;对屈原的主要诗作如《离骚》、《九歌》、《天问》、《哀郢》、《远游》等的作年、题旨、性质和结构艺术,以及屈原的思想发展及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诗歌创作历来就很繁荣的国家,诗、词、曲、赋的作家,有如繁星丽天;而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其冠冕。屈原是继《诗经》之后彪炳我国诗坛的楚辞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的最大作家,也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这一政治抒情长诗,两千多年来更是被尊为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其他如《九歌》、《九章》、《招魂》、《天问》也都是古老的艺术珍品。因而它们不仅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科的必读教材,而且也应该作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参考读物。大家知道:博览群书的毛泽东同志,对于楚文化的结晶——《楚辞》是很爱读的。据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逄先知同志回忆:1957年12月,毛泽东就曾要求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搜集给他。”  相似文献   

4.
怀瑾握瑜兮     
正曾无数次前往玉笥山拜谒屈子祠。或许,这本来是一种自觉,也是由宿命注定了的。我从小生长在屈原投江的沉沙港,连名字也是出自《离骚》,这也是父亲研究湘楚文化一辈子结晶的写照。而我,对楚文化的爱好可以说是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常来屈子祠如同赴一次次无言的约会。  相似文献   

5.
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和屈原学会年会在山西召开,我很高兴。谨代表山西同道向到会的中外专家、教授、研究和教学工作者致以诚恳的欢迎! 屈原这个文化史上的巨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作家,他的精神所被,在中国是无所不在的,其影响所至远及世界各国。屈原没有到过山西。他去过山东,路过过河南,只是没有机会翻过太行山。但晋楚文化交流,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在历史上有重点记录。如  相似文献   

6.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离开我们已经18个年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理论指导我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中国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 今天,我们分别编发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李吉元同志《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永放光芒》及华中师范大学李旭初、陈清洲二位学者撰写的《毛泽东关于扫盲和农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对这位历史巨人的纪念。因文章篇幅较长,本刊将分期连载。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4日至15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署,省社会科学院、省湘学研究院牵头组织的“湘学溯源媒体行”活动,对在湘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及文化遗存开展专题采访活动,重点对炎帝、屈原、贾谊、周敦颐、张栻、王夫之、魏源、谭嗣同等8位湘学人物的思想与精神进行报道宣传,并约请长期从事湘学研究的专家撰写专文。本辑“湘学溯源研究”栏目,系与湘学研究院合办,刊发8位专家所撰全文(《炎帝与湘学》一篇暂缺),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湘学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今本《楚辞》以传释经的编纂体例是刘安定下的,屈原作品为经,述骚作品为传。在儒家还未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汉初期,楚人刘氏建立的汉朝对楚文化的优秀代表屈骚十分推崇。即使在提倡尊儒的汉武帝时期,"悉延百端之学"的文化政策也为屈原作品提供了称经的文化空间。随着楚文化与各地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汉朝政府无需再以楚文化自我标榜,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屈原作品称经的真相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相似文献   

9.
<正>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  相似文献   

10.
屈原在湘楚文化的土壤上以其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世界,开创了巫术与文学相结合且以浪漫主义为核心的巫诗传统;这一传统在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中得到发展。韩少功的寻根小说通过魔幻世界的构造,歌舞氛围的渲染和巫楚文化的显现三方面横向拓展了巫诗传统的内涵,又在纵向上延续了屈原、沈从文的文学传统,再现了这一传统的发展轨迹,使得这一传统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得以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潘啸龙教授新著《屈原与楚辞研究》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1991年出版的《屈原与楚文化》之后,近十年来在楚辞学这块沃土上潜心研探、辛勤耕耘的硕果.全书28万字,分四编.第一编“屈原生平研究”7篇论文,以丰富的史料、缜密的考辩、合理的推论,对屈原之生年、两次放逐的原因及地域、沉江的真相等作了细致的考论.  相似文献   

12.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贾谊吊屈原 ,是文学史上遭遇相似的两个星级作家的情感交流。贾谊正是借这篇赋 ,凸现出自己与屈原感情的相同之处 ,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 ,使他得以与伟大的屈原在《史记》中同传而留芳千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贾谊、屈原这样不同时代的三位历史伟人的永恒握手  相似文献   

13.
从屈原的诗词里来看楚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继承关系,分析古代楚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习俗,从而达到了解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湘楚文化的孕育与濡养。湖南文学在承继湘楚文化本质精神中,深受到屈原楚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宋明理学倡导的经世致用主张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历代湖南文学家的匡世济民的自觉襟怀和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指点江山的豪气壮志。现当代湖南文学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入开凿,对文学体裁和创作技法的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15.
游进 《鄂州大学学报》2007,14(1):39-40,64
《楚辞.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巫歌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一组个人抒情诗,是诗人创作个性和民间文学风格的完美统一。《楚辞.九歌》保存着古代楚地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的一些素材和影子,这正是楚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一、屈原再次南行的事迹从古以来的楚辞研究者,都以为屈原南行入湘只有一次,并且大多与顷襄王怒迁屈原于江南纠缠在一起,因此,对屈原行踪的叙述,对屈赋写作时地的判断,以及对屈赋的解说,问题很多。如果从屈赋中去探索,就可发现,屈原一生中有两次南行入湘,即初次南行与再次南行。本文所探考的是再次南行。所谓南行,是从大体说的,因湘南在郢都之南,故说南行。《涉江》确凿地记述了屈原再次南行的事迹,是屈原再次南行的主要记录。《涉江》  相似文献   

17.
《湘君》、《湘夫人》(以下简称“二《湘》”)是屈原《九歌》的第三篇和第四篇,它们实际上是同一首诗的上下两章。这是一首抒写“巫者”的失恋之歌.同时也是一曲“节妇吟”。以上是笔者对二《湘》长期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自求恩(加拿大医生)这是一位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本·布托(巴基斯坦前总理)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  相似文献   

20.
应该利用楚简、秦简、汉简、帛书帛画、青铜器及铭文等出土文献研究屈原与《楚辞》。楚辞学者利用出土文献研究楚辞 ,往往是零碎的、局部的、辅助性的 ,大部分局限于字词训诂层面 ,少数涉及到作品层面 ,作家层面尚未涉及。而通过考古研究 ,可以追溯屈氏家族与楚王族的关系 ,探索屈原家族传统与思想渊源 ;可以论定屈原生平三大环节———从政、放逐、沉江的真实性 ;通过屈原与《楚辞》的参与和“援助” ,推进“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