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著《贞元六书》之际,正值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他以一个哲学家特有的思维方式,强调“道德力”在抗日救国中的重要性。他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阐述其道德思想。他认为道德与人性密切相关,同时,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但社会的基本道德是不会随之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黄荣 《中国德育》2010,(2):25-28
尼采(1844-1900)说:“弄懂和揭示道德问题——我看这似乎是新的使命和大事件。迄今为止,发生在道德哲学中的事件,我概不承认。”可见,尼采旨在对道德进行一番批判和重构。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和生命的形而上学。尼采整个道德生命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一方面,他站在生命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生命立场上呼唤新的道德价值。由此形成了他道德哲学破和立的两个方面:在破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与现代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化社会的道德困境表明,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缺乏道德共识的背景下主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提供了一种解决该问题的可能路径。他者伦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关系。这一思想有助于当前学校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角度来重新理解道德教育中的自由与为他性,即道德自由就是为他者负责,在尽责中获得自由,为他性就是主体性的表现。这一理解为个体化社会的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确定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4.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强调道德判断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他对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家庭、学校等外在环境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的强调,以及其"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对我们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个定义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公私德两个概念的基本使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  相似文献   

7.
张炜是个理想主义者,本文综合了他在创作中的一些文学观念及道德理想,试图从大地守业人、道德捍卫者、心灵的呵护者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他的这种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道德论迥异于孔孟道德思想。荀子在拓展儒家道德思想广度并把道德制度化的同时,也把他律道德推向了极致,而没有为自律道德留下应有的空间,致使道德修为完全依凭外在因素方为可能。其偏失在于对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弱化和冻结致使儒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成就意义上的道德践履蹈空,最终置自身于困境。荀子的“歧出”不在于他的现实主义转向,也不完全归因于他的性恶论辩难,而应问责于他对儒家主体自律性道德的颠覆。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对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为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传统非常重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道德知识传授,庄子持有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并不能作为道德存在的根据,知识也不能被应用于道德的领域,知识不仅无益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教化对道德的养成还是有害的,人的道德所依赖的并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因此必须将其从道德的领域予以彻底的清除,同时要彻底改变人的知识论的道德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现代哲学中“主体”的一般内涵,同时还具有“为他性”、“伦理性”等多重特征。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立法者”、“道德完美主义者”这三个不同程度的要求。列维纳斯式的“道德完美主义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难以企及,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不仅为教师对学校伦理的本质及优化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向度,而且会不断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进而引领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的道德教育思想包括道德起源论、道德教化论、道德教育原则和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在道德起源方面,他提出了“善恶皆后起”的道德起源论;在道德教化方面,他主张以德治为中心,进行道德教化;在道德教育原则方面,他确立了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提倡学以致用、提倡实事求是和主张平等育人等原则;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他形成了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自我教育法、情感教育法和意志锻炼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约翰·厄普代克是二战后美国重要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评论界颇受争议,不少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内容表达,显得"道德空洞"或"道德怠惰"。论文从作家对于世界的认识、人生中的道德困境和哲学层面的反讽等角度,探讨作家采用模糊的道德视角的用意,认为其作品在有意识的留白背后,隐藏着对信仰和道德问题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关注"人"的问题,力求在"人身上发现人"。他在人和神之间建立亲密相通的关系,肯定"神人",否定"人神",认为只有具有基督般美德的"神人"才能拯救世界。他的神人拯救理论,虽然是为道德信仰寻求神学上的论证,却彰显了道德在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文主义的晚期代表 ,蒙田借助散文来阐述自己的相对主义道德观。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是由多种相互否定的事实构成的 ,没有确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 ;只有世俗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但要节制和合乎中庸 ;他把合乎理性地生活看成个人道德完善的必要条件 ;在教育方面 ,他强调德育为首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道德论迥异于孔孟道德思想.荀子在拓展儒家道德思想广度并把道德制度化的同时,也把他律道德推向了极致,而没有为自律道德留下应有的空间,致使道德修为完全依凭外在因素方为可能.其偏失在于对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弱化和冻结致使儒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成就意义上的道德践履蹈空,最终置自身于困境.荀子的"歧出"不在于他的现实主义转向,也不完全归因于他的性恶论辩难,而应问责于他对儒家主体自律性道德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尼采被称为反道德主义者,他也这样自称。但他并非没有道德理想。尼采的道德观以强力意志思想为出发点,把强力意志作为道德和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强力意志的,就是道德的,就是善;反之,则是不道德,是恶。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并在这两种道德的对比中阐明了他的道德观。他提倡主人道德,其本意在于造就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他对于奴隶道德的批判,有破坏传统旧道德的积极作用,但也包含着全盘否定历史上的道德遗产的倾向。尼采的新道德观同其审美人生态度和提倡酒神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反对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认为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超越于善恶之外。  相似文献   

17.
人是为他性存在与为己性存在的统一,人的道德是为他性道德与为已性道德的二重统一。为他性道德基于人的类性和群体性存在,强调个体对于群体和类的责任和义务;为己性道德基于人的个体性存在,强调个体存在的权利和个体合理利益满足的正当性。道德的二重性理论有效地克服了道义论和功利主义的片面性困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他性道德和为己性道德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走向协调发展。道德二重性理论要求在当今的道德建设中,对道德体系进行分层处理,兼顾为他性道德和为己性道德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前期开展道德难题思辨课的基础上,围绕案例《我该不该给他抄作业?》中的道德难题,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讨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学业优等生的道德思维水平略高,但与后进生的差距非常小;随着年龄的增加,两类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同步提升;在各年龄阶段,两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行为趋于一致。据此,在学业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道德教育上,教师应摆脱学业成绩的影响,促进学生深度发展道德思维,形成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事迹中浓缩着普通人可感可学的精神营养。家庭和部队生活为他埋下的道德种子,使他体验到自己强烈的道德需要,也是他一切助人道德行为发生的原发动力和内在依据;在生活中面对道德冷漠的现实环境,坚守道德信念,守护道德良心,最终收获道德幸福。他是普通人进行道德学习和成长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理论建立了一种不同的道德推理与道德实践模式。这种道德理论改变主流伦理学理论的知识论进路,是在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的。它提出,寻求普遍道德原则的道德真理的过程,其实是以他者经验、他者感受和具体性为手段的,道德知识总是嵌入在社会立场与经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