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印度尼西亚爪哇族的婚礼仪式过程繁复多样,在婚礼前、婚礼时与婚礼后不同的具体体现,其仪式所用的物品也具有地方民俗特色,象征意义和内涵别具一格,代表着印度尼西亚爪哇族文化的宗教性、自然性和以女性为主导的特点,这与信仰的伊斯兰文化的阿拉伯国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旅游景点最令人神往的,首推巴厘岛。漂亮的海滨风光在这里随处可见,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努尔、古达和努萨都亚三个海滩。清晨,黄昏,夜深人静,都可以来欣赏巴厘的海。巴厘的海很安静,海上没有一条船,闭上眼睛,好像还能看到浓郁的蓝色。中爪哇的千年古塔婆罗浮屠佛塔和甫兰班南印度教陵庙群,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日惹市内的日惹王宫,建筑精美,宫内收藏丰富的珍品,令游人赞叹……文莱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丰富的石油资源使这个小国赢得了东方“科威特”的美称。文莱的旅游景点并不多,但处处显…  相似文献   

3.
199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印度尼西亚文化中心城市日惹召开了《进人21世纪网络 远距离教育展望》第一届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是由IDLN(印度尼西亚远距离学习网络)组织召开的,同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大力支持。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臧晋平,上海电视大学陈信出席了会议。 11月27日当地时间19点,在Ambarrukmo宫廷大酒店七楼会议大厅举行了开幕式,会议主席Yusufhadi Miarso教授博士致了欢迎辞,印尼教育文化部教育文化研究和发展办公室主任Ir.Sri Hardjoko Wirjomartono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专员Warren Mellor先生,联合国发展项目组织(UNDP)雅加达常驻代表C.Jan Kamp先生先后致了辞。印尼教育文化部副部长用传统的方式鸣锣宣布研讨会正式开幕。  相似文献   

4.
《高校理论战线》2008,(5):54-60
(接上期) 6.经济杀手与印度尼西亚 几个月之内,我就要被派遣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印度尼西亚是一个蕴藏丰富石油的穆斯林国家,同时共产主义运动在这里也非常活跃.  相似文献   

5.
甘美兰音乐是印度尼西亚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合奏形式,然而在印度尼西亚中,不同地域的甘美兰音乐其音乐风格都不尽相同,爪哇地区的甘美兰音乐优雅、庄重,而在巴里岛这一地区的音乐却给人热情、奔放、粗犷的感觉。各地区的甘美兰音乐无论在乐器及乐队的构成,还是乐曲所阐述的文化内涵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只要不听话,大人就会以"扔到爪哇国去"相恐吓,从那时起,我就觉得"爪哇国"是个很远的地方,远到我这辈子都不会到达。没想到,有一天我竟然踏上了它的土地,而且呆了一年。其实爪哇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大三的时候,印度尼西亚万隆国际外语学院来我们学校招聘实习的中文老师,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报了名。虽然家人强烈反对,但我还是和另外三名中文系的女生一起踏上了赴印尼的旅程。管他什么火山、  相似文献   

7.
婆罗浮屠上的耕作图,距今千余年的情景。水牛驯顺地拉犁,稻农耐心地跟在后边。 “婆罗浮屠”梵文意为“山丘上的佛塔”,位于爪哇岛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默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建于8—9世纪的夏连特王朝时期,耗时15年。  相似文献   

8.
《开放教育研究》2010,(1):54-54
本刊消息:2009年12月8日至11日,由印度尼西亚教育部教育信息通讯技术中心组织召开的2009研放、远程及网络学习国际研讨会(ISODEL)在爪哇日惹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教育:基于ICT学习的持续专业发展”。研讨会包括3场大会报告和13场平行会议,来自16个国家近7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意外的老师     
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的玛达大学学医期间,我的时间大部分用来在教室学习。我很少在医院环境里和真正的病人讲过话。去年开始,我去了萨迪姬妥医院神经病房。在那里,我为我的论文搜集数据。在医院里,我要看一看新收治的中风病人的病历,然  相似文献   

10.
李虹  柳颖 《教育探索》2013,(1):83-84
当前,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有必要增强达斡尔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达斡尔族集聚地区学校教育中传承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此,要尊重达斡尔族人民的意愿,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选择;要丰富达斡尔族教师、家长、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要挖掘达斡尔族文化深刻内涵,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要改革传统课程,建立完善的达斡尔族文化课程体系;要实施双语教学,传承达斡尔族语言;要创设达斡尔族学校校园文化,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俗,并日趋简化而具有现代气息。婚俗的变化,主要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彝族婚俗变化的直接表现是普遍的彝汉通婚,其既是彝汉民族融合的起点,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也将是民族融合的终点。  相似文献   

12.
越南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影响是深层次和多方面的。从儒家文化对越南传统婚俗的影响这一微观角度入手,探讨儒家讲究规范、追求庄重、追求雅正观念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揭示越南婚俗文化现象背后的儒家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大量的婚嫁诗以及与之相关的诗句,生动地展示了先秦时代人们的婚嫁礼仪和婚恋生活,并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细节和本质,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淳朴的婚恋民俗生活画卷,成为研究先秦社会婚姻观念和婚恋生活习俗的珍贵原始史料。  相似文献   

14.
紫村是华南区域化格局的一个代表,其壮族婚俗化中传统因素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相互适应的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形态和经济生活对壮族民族的择偶心理与通婚对象起到显在或隐在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本、客居住环境的逐渐趋同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现代化,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在客家传统婚姻习俗的变化最为显著与突出。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婚姻习俗的变化,整体观之,表现为对传统婚礼繁琐礼节内容的大量裁剪,走的是删繁就简之路;微观细析,则表现在结婚对象的打破本客分界与本地分界、结婚仪式与书表的极大简化、礼品形式与费用数量的变化等;对比考究,则深受当地本籍婚姻习俗的影响,呈现出本客婚俗合流的发展趋势。客家在婚姻习俗上与本籍婚俗的趋同,尽管并不足以影响到客家整个民系的保全,但对客家文化特征会产生较大的弱化作用。本着文化的求同存异与文化的多样化理念,有必要适当强化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客家群体对自身婚姻传统习俗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婚姻习俗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缔结与解除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婚姻不自主,"姑舅表婚"较为流行,习惯早婚,结婚极少去民政部门登记,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等。侗族婚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相比较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悖离之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对黔东南州的侗族婚俗习惯与国家婚姻法进行对比分析和理论研究,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在侗族地区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是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了一批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宋辽金元时期 ,北方民族不断入主中原 ,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造成的 ,北方民族的民俗风气尤其是婚俗观、妇女观等对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冲击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而塑造出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婚恋风俗的诗数量最多,从中可以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婚恋风俗;人们的婚恋既有尚古之荒蛮、自由,又开始受严格的宗法礼制的约束,既有对原始社会婚恋风俗的传承,又有向封建婚恋风俗的过渡。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婚恋风俗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婚姻家庭关系立法所依据的立法理念及价值选择,指引着具体的法律规则创设,更影响着法律施行的实效性。尤其在我国大部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当地群众的婚俗观念也在转变,并尝试从习惯法过渡到对国家制定法的接受。文章运用法律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现行婚姻家庭领域的立法进行分析,把人们从关注法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视角中转移出来,并结合婚姻家庭立法动向进行多元化思考,以期我国婚姻家庭领域未来的立法更科学。  相似文献   

20.
婚姻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社会中.婚姻并不仅是婚姻双方个体之间的事情,它还关系着族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同时也影响着各种习俗的传承。陕北婚姻习俗中的各种禁忌,如:择婚禁忌、议婚禁忌、嫁娶禁忌以及婚后禁忌等都有历史延续性、多元性特点;同时也反映着陕北人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喜庆婚礼气氛的点缀,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意义。对于了解陕北人的观念习俗、精神世界都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