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强 《军事记者》2006,(7):36-38
2005年10月25日,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消息《带兵人忌说七种话》。消息见报后,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都给编辑打电话,称赞这篇稿子写得不错,这个问题抓得很好。事实上,这篇不到800字的消息是从近2800字的通讯中“拎”出来的。其间,作者修改过两遍,编辑又打磨了一遍。  相似文献   

2.
最近媒体人王以超又火了.去年一篇《“史上跳槽最频繁”媒体人王以超又跳槽了》曾刷遍很多媒体人的朋友圈.王以超以跳槽频繁闻名于媒体江湖,17年间跳了10家媒体——去年5月底跳槽时,甚至有人打赌,待不到一年肯定又会跳槽.果然,最近又跳了.  相似文献   

3.
星光隐去,夜雨敲窗。堆积案头的馆史资料中涌动着商务印书馆的百年风云。当本世纪三十年代商务的事业已经如日中天,泽被全国时候,那正是我梦幻般的童年。《华英初阶》、《东方杂志》这两个人们久已淡忘的名字,在故乡的老屋里都似曾识面。当然这些并不属于我。属于我的是几本被我一遍遍几乎翻烂、姐姐读过又留给我读的《儿童世界》,那上边一篇篇的少年暑期记事:驾  相似文献   

4.
写散文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开始写的时候兴趣很浓,写出之后总觉得不满意,看一遍,修改一遍,还是不满意,干脆废掉原稿重新写起。那么,重新写出之后,是不是就满意了呢?有的满意了,有的仍然不满意,这就不能不停笔想一想了。我去乐亭县时写了四篇游记,前三篇(《快乐岛的风采》、《鸟儿的一片天地》、《大钊故居》)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后一篇《赶大集》写出后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两遍,还是不满意,只好压在抽屉里,没有拿出来发表。这一篇为什么没有写成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是去年离休回本村——陈湾村的。在家没事想到了写稿,但是对这,我一窍不通。试着写了几篇,日盼月望,总是石沉大海。我不灰心,坚持干,终于有了收获。本村农民鲁迷糊领一家人搞起多种副业,受到人们的赞扬。我深入调查后,写稿寄洛阳日报,很快发出。我手捧报纸,如获至宝。我品了一遍又一遍,从中找到我写稿的差距,摸到一点门径。村党支部给我极大的鼓励,在采写方面又给  相似文献   

6.
不可失约     
共弋 《新闻界》2003,(2):64-64
听文友诉说,有家县报在报上公开征约对某个问题的讨论稿,他好不容易起草了一篇寄去,后来编辑又来信让其修改,眷抄了一遍。可翘首盼望了大半年,他那篇稿子未用罢了,气人的是连这个专栏的一个字影儿也未见。 报刊约稿,是有计划地宣传、征集来稿的有效方法。“约”者,词典上亦有“邀  相似文献   

7.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这个80年前的日本童谣女诗人,每一首诗都暗藏一个小小宇宙的秘密。一个人孤单的时候读什么?金子美铃的童谣,这是我的答案。一直想为这位日本诗人写点什么,总是写不出完整的一篇。虽然她的童谣集《向着明亮那方》我读了一遍又一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仅能吃苦是不够的吕坤胜陈胜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曾有这样一种体会:搞新闻工作不能吃苦是不行的。比如,有时为了一条新闻线索就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有时采访得不全面,还要跑回去重新再来;写稿时,晚上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稿子写得不满意,改个个遍八遍也是“家常便饭”;还要顶得住冬天里的严寒,夏天里的蚊叮……可见,不能吃苦干不了这一行。但是,对于初学报道的通讯员来说,仅“能吃苦”是不够的。有的通讯员虽然吃了“苦”、受了‘’累”.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稿子写了一篇又一篇,投稿后却都如“泥牛入海”,杏…  相似文献   

10.
永志不忘     
1994年7月13日那一夜,我会永志不忘。作为一个名电视新闻记者,我经受了短暂生涯中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在这之后的十几天,我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问母亲:“这是真的吗?”母亲点头无言,我只有双泪长流。张鸣岐市长、杨晔战友的身影一遍又一遍闪现眼前,脑海不停地回忆着那一夜。  相似文献   

11.
作家赵树理有一次下农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房东小李向这位作家求教写作真经。赵树理知道小李的心意后,建议小李写一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让他看。小李拿来写好的稿子,赵树理看了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三天,小李将改好的稿子送去,赵树理看后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四天,小李改好了稿,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五天,小李又  相似文献   

12.
好久没有读到这么有味道的消息报道了,2009年1月23日,《河南日报》一版的一篇报道《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一下子抓住了我。复读一遍,品之思之,深感这是一篇耐读的好报道。  相似文献   

13.
杨何生同志的专论《论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文曾在一九八三年我省学会召开的“科学管理专题学术讨论会”上宣读,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曾对我和一些同志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这篇专论在《黑龙江图书馆》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之后,我又细细地读了一遍,仍然觉得确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很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15.
整理“投稿档案”,无意中翻到几页过去的“槁约”,翻看一遍,很令我感动,有感而发,写下这篇短文。那些“稿约”,用词贴切,态度真诚,没有一点做作与虚伪,没有一点“老板”样子,没有一点板着脸说话的味道。“稿约”又称为“投稿指南”。说是“指南”真是名符其实,要啥有啥。它不  相似文献   

16.
写景是为了抒情,这一点,不少人不明确。前年一位同志拿了篇稿件,请我提提意见。我认真地读了两遍,刚说到“你开头这  相似文献   

17.
李峙 《青年记者》2017,(31):11-12
20多年前,每逢月黑风高四下无人时,一个小男孩就……没有变身狼人,而是把书裹成话筒状,偷偷摸摸又满心激动地学着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遍又一遍.他想做电台主持人,但又自知不现实.生长在成都,一个完全不讲普通话的地方,随便甩出一个词,比如“10∶44”,基本就能撂倒大半个城市.  相似文献   

18.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 C. 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  相似文献   

19.
我是从1986年初开始试着向报刊电台投稿的。那一年,我真可称为“高产作者”,辛辛苦苦编织了200多篇。向报刊电台发射“多弹头导弹”,分导出去的弹头,一部分又被弹射了回来,一部分消失在不同的编辑部纸篓内,只有一篇150来字的小消息发表在《南阳日报》上,那已是当年的年底了。这对于一个稿纸用了10本的青年来说.可算得不小的收获了。我双手捧着”处女作”,连看了10遍,然后珍藏在心爱的记录本中。 1987年初,我订了《新闻爱好者》、《南阳日报通讯》和一些新闻理论书籍。有了理性指导,我给自己订了写稿计划,一年必须见报50篇。我写得更勤了,每天2—3篇,继续发射“多弹头导弹”。天哪,结果,一个月写了172篇,实分导发出216篇,  相似文献   

20.
1987年,我毕业分配到汝阳县第一职高不久,仍然从同行那里见到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爱好新闻写作但初学不摸门路的我立刻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特别实用.此后我连续7年自费订阅《新闻爱好者》.为了便于查阅,我又把1988年到199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