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性灾难事件频发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新闻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策略,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应对策略.以上海"11.15火灾"事件中,<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为例,通过详细的文本比较和分析,探究不同新闻媒体对同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不同报道策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晓 《新闻战线》2023,(7):95-96
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元素,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建构报道,可以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苏州日报社在凝聚社会共识、促进问题解决和净化信息环境三个层面上,有效地践行建设性新闻理念,通过贴近性、陪伴性的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做好公共服务,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如何明察争议性事件中各方意见的框架内容,一向是新闻传播学中极为复杂且难以研究的课题;而作为新兴新闻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试图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大陆、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网站对有关“5·20”事件前后的报道,界定其处理相关事件的特殊角度。本研究将分析以下问题:网络新闻媒体在反映社会真实事件时,是否有其固定报道形态?此种固定形态的特殊表现方式如何?  相似文献   

4.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灾难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坠机事件、地震、瘟疫等等。灾难性事件往往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冲击。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灾难性事件表现为自然  相似文献   

6.
当地时间4月16日7点15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几乎同时开始了为期几天的连续报道。本文搜集了《今日美国》网站4月16日(星期一)至4月23日(次周星期一)几篇有关枪击事件报道,在分析、整理之后,希求以此为缩影透视美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环境传播学奠基人之一Robert Cox的观点来看,在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给事发地居民带来巨大消极影响的"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属于环境灾难事件。本文以该事件为例,利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解读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试图理解媒体是如何呈现环境灾难事件的。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和处理的视角被边缘化,而救灾与问责是该事件媒体呈现的主要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媒体之所以如此呈现该事件背后的社会建构力量。  相似文献   

8.
《新闻通讯》2011,(9):64-6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作者为此追溯了构成人类传播学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当发生重大事件且其性质和意义对社会各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时,各大新闻媒体会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对其进行命名.本文通过对已发生的代表性新闻事件的搜集和整理,来分析其"命名"的主要形式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媒介事件与"假事件"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假事件" "假事件"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汀,他在<形象>(The images)一书中提出了"假事件"( Pseudo-events)的概念.布尔斯汀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假事件"的基本特征:一、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而发生.二、是专门为争取新闻媒体的报道而发生.三、"假事件"和实际真实之间的关系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四、"假事件"往往是自我循环证明的.①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都归为"假事件"的范畴.布尔斯汀认为,"假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属性:不真是因为它们本来不存在,是无中生有的;不假是因为它们在一定情况和前提下又发生了.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诸如"天津彭宇案"这样的争议性新闻事件不断出现。这样的事件大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议论,已经成为新闻媒体须要涉及报道的领域。那么,如何做好争议性新闻的报道呢?新闻事件与媒体本身不应双方唱着"独角戏",媒体应该在争议事件中把握好自身定位于哪种立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扮演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者、组织者、评论者、伸张正义者等重要角色。做好争议性报道,首先得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应始终保持着"把关人"这种身份来定位自己,绝对不能让媒体在争议新闻事件中定位的角色出现偏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当前新媒介发展日益加速、数字公民越来越为社会主导力量、网络舆论日趋丰富化这一现实为研究背景,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网络舆论表现出发,以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为例,借鉴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由此总结出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形成规律,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及政府部门在事件报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社会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危机事件呈现出高发以及频发的态势,这给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各种社会危机事件,新闻媒体如何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采用正确的危机事件报道策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社会危机事件处理中的积极作用,树立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成为了每一个新闻人都需  相似文献   

14.
"7·5"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恶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新闻媒体应对中国社会危机事件中反应速度最快、报道角度最为全面,最值得引起新闻传播学界重视的一次事件.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新闻媒体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妥善掌握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度"是衡量一个记者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职业操守的重要依据。突发性新闻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客观、公正地处理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特点、社会影响、媒体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尺度把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甘恬  卢艳 《新闻实践》2007,(3):62-64
近年来,“9·11”事件、非典、东南亚海啸、超级飓风、禽流感、大面积停电、矿难等公共危机事件频频闯入人们的生活。这不仅对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媒体在公共危机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提出了新课题。2006年8月,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面对一次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以娴熟的专业技巧,及时、准确、客观及全方位地展开报道,在配合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维系国内社会稳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读这组报道,不仅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和思路,也为我们今后怎样进行突发性公共危机报道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黄琳 《新闻传播》2013,(2):114-115
随着近些年来社会上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增多,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恐慌心理,因此,新闻媒介在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报道时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通过阐述新闻媒体在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报道中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两方面展开论述,以给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介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传播生态。在泛众传播语境下,作为共识性仪式的传统媒介事件让位于作为冲突性实践的网络公共事件,探索新的共识凝聚方式被提上议程。本文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常态化并不代表共识基础的完全丧失,原本由传统媒介事件提供的仪式整合功能可以在公众一致性的话语实践中重新实现。为了实现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认同重构,应当从话语争夺、多方协作、培育"公共理性"等思路出发对公众展开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19.
“宜黄强拆事件”对新闻媒体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英 《新闻世界》2010,(12):22-23
本文反思了在对江西省宜黄县强拆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新闻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时,应坚持报道真实原则,及时跟进事件进技为改善政府决策提供全面信息,选择积极有建设性的角度,维护改善政府形象,利用评论为政府建言,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