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使用POMS对北京城区182名中老年人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北京城区中老年人的心境状态总体上健康;身体锻炼对于改善部分消极情绪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太极拳、剑、慢跑和导引保健功等不同锻炼方式在缓解紧张—焦虑、愤怒—敌意、疲劳感和慌乱情绪方面具有相似的积极作用;身体锻炼既未能彻底改善抑郁—沮丧情绪,也未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精力感,其原因可能与中老年人的年龄特点、情绪健康的基础水平以及抑郁—沮丧情绪自身的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针对有抑郁倾向的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初步探讨以中、小强度健美操和跑步锻炼为干预手段对缓解女大学生抑郁情绪和身体自尊水平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中、小强度的跑步与健美操锻炼对抑郁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和身体自尊水平具有干预作用,对抑郁情绪状况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SDS抑郁量表,对吉林大学1—2年级学生抑郁倾向的高分者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实验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深度访谈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等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的修订,并运用问卷法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1)自编的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可用作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工具。(2)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大学生比锻炼不足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3)中等锻炼量在持续锻炼时间12周能够带来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增长。  相似文献   

5.
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 对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心理因素在身体锻炼中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特别对身体锻炼心理中锻炼与情绪的关系、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身体锻炼动机、心理与锻炼表现、心理与锻炼中的生理代谢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60名被试在跑台上完成有无音乐欣赏各1次的30min中等强度定速(前期自行调速实验中每个被试表现出的适宜跑速)跑或走,并在实施前5min、期间30min和之后10min进行情绪状态(焦虑、抑郁、疲劳,愉悦、活力、流畅)自行测评;兼顾访谈核实结果,探究一次性身体锻炼与一次性身体锻炼辅以音乐欣赏的短期情绪效益差异.研究表明:与一次性身体锻炼相比,一次性身体锻炼辅以音乐欣赏不仅更能产生积极情绪效益,而且还能长时段弱化对消极情绪的诱发作用;辅以音乐欣赏既能强化又能弱化一次性身体锻炼的愉悦效益,能长时段强化一次性身体锻炼的流畅效益、弱化一次性身体锻炼对抑郁的诱发作用,还能弱化一次性身体锻炼的疲劳感受、延迟一次性身体锻炼的疲劳出现,以及在易于诱发疲劳的锻炼时段强化一次性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消除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将为我们更好地监测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以及科学参与身体锻炼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体育锻炼中情绪的激发和控制进行研究和分析,阐明了情绪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在日常体育锻炼过程中应当注意情绪的激发与控制,从而提高锻炼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伴随着各种情绪效应 ,且大量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文章从生物和心理两方面对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应的机制作了阐述。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假说。  相似文献   

9.
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商,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情商。情商即情绪智力商数,是衡量一个人情绪水平高低的尺度。情绪是情商中的核心,不同的情绪状态不仅影响人的健康,还会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开展情绪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有氧舞蹈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加有氧舞蹈锻炼对其身体和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有氧舞蹈锻炼能有效地减少女大学生皮脂厚度,降低身体围度指标,塑造优美体型;使安静时心率降低,心肺机能和平衡能力显著提高,腹肌力量和躯干柔韧性及耐力素质加强;对女大学生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舒缓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乌江流域的20个区、市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乌江流域农村群众体育进行多维调查.客观认识分析乌江流域农村体育现状。乌江流域参与体育锻炼人员少,锻炼人群结构分布主要集中于青少年;锻炼人群的活动时间较少、场所不固定、活动方式多样;体育认知水平较低;体育消费能力不高:体育服务水平低;机构组织不完善;体育文化建设落后。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农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与能力;应着眼农村下一代;加强体育硬件与软件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带动乡村体育发展,大力挖掘民间民族乡土体育。  相似文献   

12.
中老年人运动处方设计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为“55—65岁中老年人运动处方微机咨询系统”的子课题,对该年龄组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探讨,对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等要素的理论价值和确定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课题对福建省九城市2520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园、公路或街道及空地是老年人体育锻炼常去的场所,长走、健身操、舞蹈、球类等是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常选项目。增强体质作为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广州市男性青年人群体育锻炼次数与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对809名参与篮球锻炼的年轻男性发放调查表。结果显示:有1/3的人每周活动3次以上,50.1%的人每周活动2次以下,64.9%的人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年轻人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积极的结果,且与锻炼次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许多研究表明,自由基是引起许多疾病(如运动蛋白尿)与损伤(如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运动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介导因素和肾脏自由基代谢。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评价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群骨密度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提供更为可靠的指导,也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相关指标的提取,运用Revman5.3软件对所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分析,采用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的影响分析。结果:研究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群骨密度的影响的文献共20篇(30项研究)满足纳入标准。结果:性别、不同部位、年龄段、运动形式、干预时间、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对体育锻炼和骨密度之间的关系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总体上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但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受性别、锻炼形式和干预时间、年龄段的影响而不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中老年男性人群的骨密度效果较好。具体而言,干预时间超过12个月、每周超过3次、每次控制在30~60 min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尤其对于腰椎和大转子部位的骨密度。其差异产生原因还不明确,有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招募、组织社区肥胖老人进行12周适宜形式和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老人运动前后的BMI、血糖、血脂等变化和血清胰岛素(Fins)、瘦素(lep)水平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有氧运动使受试者体重、BMI、TG和血清胰岛素、瘦素等有所下降,其中体重、BMI、TG和血清瘦素呈现显著性下降。结果表明:12周有氧运动对肥胖老人减轻体重,改善体脂代谢,降低瘦素水平具有明显效果,对逆转肥胖老人的胰岛素抵抗(IR)现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南京市六城区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动机及锻炼的频率、时间、项目、方法等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群体参加锻炼的目的差异性不明显,但在内容及锻炼人数的比例、锻炼的稳定性方面60岁以上人群比例高于其他人群;锻炼方法的来源主要是同个人兴趣有关、同受教育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扬州大学46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运动对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通过影响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结果表明:1)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说明运动对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2)运动群体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运动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即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而且人际关系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的中介效应稍大于自我效能感,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人参皂甙Rg1和Rb1抗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和Rb1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7氨基丁酸(GABA)、多巴胺(DA)和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探讨人参皂甙Rg1和Rb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人参皂甙Rgm组(50mg/kg)、Rbl组(50mg/kg)、模型组(0.1ml/kgN.S.)和空白组(0.1ml/kgN.S.),给药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灌胃1h后进行中等运动强度的水平跑台运动,速度为15m/min,坡度0°,跑台20min,间歇40min,在跑台20min,每天1次,连续14天。末次运动后即刻处死大鼠,迅速取下丘脑,色谱法测5-HT、GABA、DA和Ach含量。结果:人参皂甙Rg1和Rb1均能有效降低下丘脑5-Hr和GABA的含量,提高DA和Ach的含量。和人参皂甙Rg1比较,人参皂甙Rb1在降低5-HT和GAGB含量、提高DA含量方面效果更优,但在提高Ach含量方面效果相对较差。结论:人参皂甙Rg1和Rb1均能改善运动性疲劳状态下中枢神经递质紊乱的情况,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达到抗中枢疲劳的效应,但人参皂甙Rb1的效果相对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