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佩昌 《教师博览》2012,(12):44-45
2010年夏天,我带领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前往慕尼黑理工大学访问,参加该校主办的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访问中出现的一段对话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刚走到大楼门口,一位企业家突然问:"这是大学吗?"我回答:"为什么不是?门口不是有牌子吗?"这位企业家以不信任的口吻反问:"既然是大学,  相似文献   

2.
对教育自由的追求使开放大学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传统大学认识基础上的开放大学构建由于将教学系统作为"我"的组成部分,从产生起就处于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之中,难以满足后工业时代对教育自由的需求。以对大学的再认识为逻辑起点,将使开放大学的自我认识与实际趋于一致。开放实际上就是重新调整"本我"与"非我"的界限,将"本我"范围内的资源转变为公共资源实现共享。开放大学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大学"本我"的重塑,重新调整它的边界,使教学系统从"本我"中分离出来,使开放大学自身为所有教学系统所共享,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  相似文献   

3.
陈之华 《教师》2012,(12):1-1
2007年11月,我拜访了拉普兰大学教育系的附属实验学校,亲切的女校长瓦菈能博士替我做了简介,我除了尽力了解这个系所的师资培育方式之外,也跟她们谈起约瓦斯曲莱大学教育系招收学生方式的最新创举改革法:"心理测验"。安妮讲师笑着说:"约瓦斯曲莱大学,总是最具创新的能力。"接着她们又说:"我们一直以来,就和多数的大学教育学系一样,有三项考核关卡,其中有两种面试:一对一,以及群组活动的面试。  相似文献   

4.
因为遇上你     
李镇西 《班主任》2014,(12):65-67
2014年教师节前夕,我从教后带的第一个班"未来班"举行了毕业30周年聚会活动。学生们纷纷向我表达感谢之情。我说:"我教你们时什么都不会,是你们教我当老师的!"说"什么都不会"似乎不太确切,因为我读了四年师范,怎么会"什么都不会"呢?但大学四年,对教师职业我只是"懂"了,而不是"会"了。懂,只需要读书,而会,则需要实践。四年师范教育,只是为我当一名合格的教师提供了可能,而真正要成为合格的教师,还需要和孩子每一天共同生活。"虽然我教他们读书和写字,计算和画图,但他们却授予了我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5.
徐晶晶 《上海教育》2011,(17):30-31
最近常听内地说大学要"去行政化",我想这只是指不要"官本位的体制""不要外行管内行",而不是要铲除大学的行政管理架构。事实上没有透明、合理、高效、公平的行政体制,大学可能会"一塌糊涂"!港科大用20年时间成为亚洲第一,至于"办成世界级大学是否有共通的规律",我想"共性"是有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个性",就是要符合当地、当时的情况,不能照搬照套。当年港科大创校时也没有说要瞄准哪一所大学去学习。然而,找一所合适的著名大学作为自我发展的参考,却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6.
夏雨诗忆     
一我的大学时代是从1980年开始的,从2010年倒退过去,正好三十年。在三十年后,回想当年我的大学生活,那该是一首朦胧诗,倒不是北岛、舒婷、徐敬亚、王小妮他们,在同时期创作的又"沉重"又"苦难"的崛起的新诗。从意境上说,倒有些接近于琼瑶小说:月朦胧、鸟朦胧,抒情而甜美。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从教的第四年,同事拍拍我的肩膀,开玩笑地说:"嘿,都四年了,你又读了个本科哟。"是啊,这四年自己是彻底又读了个本科,或许大学的四年中文本科告诉我什么是"学高为师",但工作的四年,经过每一天的走上讲台,经过每一次的直面学生,让我真正明白什么才是"身正为范"。  相似文献   

8.
傅淞岩 《高中生》2011,(1):50-50
"我的女儿本想去牛津一类的名校,结果中介机构拖了我们大半年时间,最终只推荐了一所不知名的私立大学。"刘女士气愤地说。她女儿的"牛津梦"被一家不负责任的留学中介无情地打碎了。  相似文献   

9.
李镇西 《班主任》2014,(10):59-64
当年"未来班"的班长何静红打电话来,要我为今年中秋节的"未来班"聚会写一篇回忆文章,她好编入纪念册。我说:"当然要写,要写的东西太多太多。"好像昨天才把初八四届一班(未来班)的学生送毕业,但仔细一想,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了。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转眼就快退休了。  相似文献   

10.
挂科小王子     
卢十四 《大学生》2014,(21):71-71
在我高三那年,我妈曾问我:"你将来上了大学,想学什么?"我回答说:"不知道啊。"我妈也就不再多问,暗想:这个孩子很有城府,毕竟还没到高考,他心里有想法却不乱说。 等到高考结束,该填志愿了,我妈又问我:"你到底想学什么?"我回答说:"不知道啊。"我妈愕然:"原来你是真不知道啊?"  相似文献   

11.
万年实习生     
倪玮 《大学生》2014,(11):54-55
作为一个学了6年新闻的学生而言,实习对我来说,意味深长。与其说是我的大学贯穿着实习,不如说是实习里贯穿着大学。从大一到研二,我一共实习满20个月,这当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直观的,是舍友告诉我,如果我回到宿舍面有倦容形容枯槁一言不发直接爬上床,那肯定是去实习了;如果说一句"好累"但5分钟后开始谈笑风生说起段子来,那一准是去自习了。嗨,这让我又爱又恨的实习!  相似文献   

12.
莫斯科大学     
莫斯科大学燕平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正式名称是"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1755年俄国伟大的学者罗蒙诺夫倡导并主持创建莫斯科大学的工作,后来大学就以罗蒙诺索夫的名字命名。迄今已有242年历史的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和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也...  相似文献   

13.
近日,几个笔友相聚,谈到王崧舟老师到大学任教及由他当年执教《亲情测试》引起的争议,让我陷入了回顾与反思。2004年,我县刚进入课改,我在一所县城小学任教。在一次全校性的研讨会上,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了《钓鱼的启示》一课,她将文本的主题"道德抉择"转化为"遵守规则"。由于"越"了常"轨",引发了全校教师的争议。  相似文献   

14.
一、案例呈现寒假里一天,在大学刚读了一个学期的学生龙(化名)到家的第二天即来学校看我,一见面就兴奋地说:"老师,我想死您了!"便与我热烈相拥。面对眼前这个充满阳光、衣着得体的龙,我想,一年半前,我是不可能想到他可以变成这个样子的。(一)"我是差生我怕谁"的无奈龙这样描述他一年半前的心态:我是一名差生,一名地地道道的差生。我是谁?我叫"龙"!爸妈说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能像龙一样,一飞冲天,将来能有出息。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们在读什么书梁敬芝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读书。事实证明,"开卷有益"的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有些书无论从文字语言,还是思想内容上说,都令人难以恭维。而且,学生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读遍天下书籍。我有位手不释卷的"书虫"同学,一进大学便发誓把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大学生"目标设置"(即"我要做")与"自我效能感"(即"我能做")的水平,并探讨这两种变量对大学生"冰山模型素质能力"(即"应知能力、应会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影响,以"冰山模型素质能力"调查表对A大学226名有效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的"目标设置"与"自我效能感"都较低,并和"冰山模型素质能力"存在正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并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尊严     
一个大学同学,毕业五年后在二十八岁时就任近十万人口的县属小镇镇长,三年后升任该县县委宣传部长,而后副县长,在官场上如鱼得水,配有专车和司机。有一年回国我去看他,他开口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不回国?中国应该有更适合你专业的位置和机会。"我想都没有想地答道:"为了有尊严地活着。"同学十分不解地看了我一会儿。但他没有继续追问,而是让他的司机随时待命,并开玩笑说:"我好多年都不开车了,但是今天,我给你当司机!"我明白,司机在他眼里是低人一等的仆从。  相似文献   

18.
陈康和 《中国德育》2013,(23):76-77
那一年,我大学刚毕业,心中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走进了东莞市长安镇的一所村属小学。起初,孩子们是听话的。但待第一周的新鲜感过了,他们很快就露出了真实的"嘴脸"。最先"冒犯"我的,竟是我所带的六(3)班,而且还是"团队作战"。那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女生陈婷便跑来告诉我,班里有人给我起了花名叫"猴哥",尤其是男生,在走廊里边学我说话边扮猴样儿。  相似文献   

19.
今天,没有大学文凭的我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多亏了我在一所名牌大学当旁听生,这所名牌大学没有围墙。她,就是我心中的"哈佛"——《湖南教育》。  相似文献   

20.
泫泓 《家长》2013,(5):12-14
每年元旦和教师节,小铮都会来看我。这不,他刚走,就有同事对我说:"赵老师,真羡慕你教出了这么好的学生,都上大学了,每年还不忘来看你。"我淡淡一笑,其实同事有所不知,我刚教小铮时,他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赵老师,小铮在我的校服上写字。"一天,我正在备课,坐在小铮前面的女生倩倩哭着找到我。当我看到小铮在倩倩校服背后写的"小乳猪"三个字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