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冰政包括冰的开凿、收藏、荐献等,自周代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宋代的冰政沿袭周秦、汉唐以来的传统制度,并有了一些新的演变: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宋代在太祖时即设立冰井务这一专门机构负责藏冰,后根据实际需要,籍田司、琼林苑、太常等均担此管理职能;礼制层面上,则对祭司寒、荐献太庙等活动做了时间上的变革;用途方面,除了赏赐、优渥大臣之外,冰在宫廷厨房等机构亦有广泛使用。另外,从冰政与宋代饮食文化的关系上来看,一是凿冰与售冰成为部分社会底层人员赖以谋生的手段,二是冬日的藏冰入伏后被商人制作成种类丰富的冷饮,成为宋人的消暑佳品,并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成为宋代夏日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食品贮存加工是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宋代的食品贮存加工大体可分为保鲜贮存加工与干制贮存加工两大技术类型。宋代保鲜贮存的方法有:窖藏法、冷藏法、密封法、混放法、灰藏法等,保鲜贮存多应用于粮食与果蔬食品;而宋代食品的干制贮存,根据不同的方法与特色,可分为:干燥法、腌制法、糟制法和糖制法。宋人在腌制食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加热和日晒等方法,使腌制贮存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3.
周代冰制考     
冰这种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它的使用远可追溯到我国先秦时期。冰的作用已被当时的人们充分认识,并派上了较广泛的用途,受到人们的珍爱,因为那时的冰极为珍贵,因而统治者对它的处理和使用制定了种种规定。综合《左传》、《诗经》、《礼记》、《周礼》等文献,可较完整地发现这种用冰制度。本文试从冰的采藏取用的时间地点,职掌与仪式,用途与使用对象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制度作些考证,以助人们认识先秦时期的生活风  相似文献   

4.
两宋在我国历史文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繁盛的饮食文明引领了新的饮食文化风尚,崇尚素食的饮食习惯流传至今.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影响,素食至宋代已经初步形成一种饮食文化体系.探寻素食背后的原因,有助于理解宋代饮食文化的变化,把握宋代饮食文化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龚波  周鸿 《教育学报》2007,3(1):37-46
当从宏观层面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分析难以回应现实情境下的诸多问题时,一种动态的、全景式的、社会性的微观机制的考察就成为一种积极选择,也成为改进大学管理的理性追问。而以探究“组织与社会之关系”为己任的组织社会学自当对大学组织的教师流动现象和过程提供特殊而内在的解释力:从流动实质上讲,兼具“社会人”和“学术人”双重性格的大学教师与大学之间存在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人和组织”的博弈关系;从过程上讲,大学教师流动经历了酝酿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流动执行阶段和反馈阶段等过程,不同阶段各方力量的行动策略也有不同;从针对性建议上讲,大学教师流动要从教师自身层面、大学层面、国家层面及微观管理层面等加以完善和改进,其中既有理念上的也有现实上的,有管理上的也有文化上的。  相似文献   

6.
宋代时,中原地区与广大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其中,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而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两宋之际,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军队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众多饮食文化圈中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子系统,具有饮食活动的时代性、饮食目标的明确性、饮食定量的统一性、饮食人群体的稳定性、饮食惯制的规范性、饮食保障的多样性、饮食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建设现代军队饮食文化要依据这些特点,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军队饮食文化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8.
陈渠珍笔记小说《艽野尘梦》叙述了自身一段入藏出藏的传奇经历。其主题历来颇有争议。从显性层面看,特定历史更迭下的藏汉战争是作品叙述的重点;从隐性层面看,陈渠珍与西原之间的生死爱情感天动地;当然,该作引人入胜还源于文本独具特色藏地风情的纪实性呈现。战争、爱情与藏地风情的多元共舞成就了《艽野尘梦》。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教育管理的永恒追求,和谐管理是系部管理创新的表现与追求。本文从理念、组织、制度、操作四个层面就和谐管理关照下的系部管理创新进行了阐述。提出在理念层面上,要寻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在组织层面上,要寻求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的和谐;在制度层面上,要寻求刚性制度与柔性制度的和谐;在操作层面上,要寻求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和谐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宋代对移制度是一项集官员监察和管理于一体的差遣再分配制度,是官员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它既有利于克服吏部或中书铨选按资排序注授地方官员差遣却无法实现对其全面监督的弊端,又有利于发挥地方高级官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使他们既有监察属下的权力又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它既有存在的必要环境,又有执行的程序和原则,对移制度在宋代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并对该朝官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亳社是殷商人举行社祀的地方。武王克商之后,殷商政权虽然灭亡了,但亳社还继续存在着。周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亳社进行了"上屋下柴"的破坏。这样,亳社就成了亡国之社。亳社在周代社祀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一方面承载着殷商族群的原始宗教信仰与情感,一方面又是周人实行族群压迫的重要媒介。因此,亳社既非无足轻重到"根本不存在",也不会重要到与周社享有同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孔子虽作为旧殷贵族的后裔,但他并没有拘泥于旧的传统,而是做为一位文化的改手者,对其所向往的周代贵族文化从神、礼、德进行了一番改造,超越了当时的贵族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周代文化观。  相似文献   

13.
赃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宋代在严惩赃吏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官员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监守自盗、行贿、坐赃等犯罪制定了翔实而严密的法规政令,大量惩治官员赃罪法律规范的出台一方面显示了宋朝法律的完善和立法技术的卓越,另一方面对于遏制官员犯赃、整顿吏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宋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其自身不可逾越的阶级局限性使得惩贪肃腐的法律功能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4.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5.
“周德”是具有周民族特色的德业,它的建构使得周得以与虞、夏、商等王朝并立而获得正统地位。从《诗经》祭祖诗中可以梳理出周人对其“周德”建构的脉络:“周德”以后稷“立(粒)民”之“农德”为发端和特色,以文王之“文德”为周王政德之典范。前者是从族群的层面、后者从政权的层面确立了周人绍绪大统的合法性和区别于历代受命诸族的独特性;前者为后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族群文化土壤并因后者而为天下贵,后者则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了赋予了前者以“文”的特性进而提升了前者;二者统一于敬天保民上。  相似文献   

16.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7.
南宋文学家晁公遡的不少诗作表现了抗金复国的时代主题,反映了金人的侵略战争和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他有更多的作品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封建官府的横征暴敛,披露官场内幕和各种社会矛盾,将封建官吏的日常政务引入诗中,对宋诗题材具有明显的开拓。其数量较多的日常题材诗作,富有生活气息,以俗为雅,意趣不凡。在艺术上,晁公遡的诗歌避免了北宋后期诗歌的典奥,风格平易,反映了南宋前期诗歌逐渐走出了江西诗派的樊篱。  相似文献   

18.
《清波杂志》是南宋时期周辉所撰的一部重要的笔记,其内容丰富,记载了很多宋代的名人轶事,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对研究宋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部重要的笔记体文献。  相似文献   

19.
南宋干谒之风盛行的原因主要有:高压政治、名流印可、享乐之风。干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交情世态的常见行为,梳理和阐述干谒与文学之间深层复杂的内在联系,揭示南宋时期的文化原生状态,是全面、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如何表现人的价值、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人的形象、人生意义、人际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弘范是宋末元初政治上颇受争议的人物。其《淮阳集》中的诗歌,既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功名,体现为慷慨诗风,又在诗歌内容、体裁、手法上类于江湖诗派,具有江湖苦寒诗风。如果从文化心态角度分析,其慷慨诗风源自其乱世建功、兼济天下的儒家入世心态,江湖诗风则源自对南方文化的推崇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