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干谒之风在唐代的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政策及士人的心理风貌有密切关系。而相对于科场应试文来说,唐代干谒文章又表现出了复杂多样的特点。本文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诗文应运而生。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都写过干谒诗或干谒文,通过与杜甫、高适干谒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干谒诗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李白干谒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干谒过程的复杂心态以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3.
初盛唐丈人干谒求仕成风,为行干谒之事,就必须漫游四方,远游边塞。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初盛唐文人的漫游之风,而且推动了初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唐代干谒与文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谒活动不仅影响着唐代文人的风神气质和唐代文学的品格境界,而且还有效地影响着文学传播这一文学本体发展之外的层面。干谒本身是一种功利性和自觉性很强的信息传递方式,当干谒活动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凭借物时,一种特定的文学传播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孕育了多向性和多层次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19):189-191
本文追溯干谒行为的历史和其在唐代蔚然成风的原因,阐释了干谒行为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较为详细而客观地分析了干谒行为孕育了干谒诗的产生,干谒行卷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李白、孟浩然、杜甫干谒诗主题思想的分析,分别揭示干谒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及他们各自对功名所持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唐代干谒诗的功利性,以窥见唐代铨选人才的全貌。本文以对比方法揭示三位诗人干谒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三位诗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南宋文人非常爱好交游,这与当时的商品经济繁荣、政治偏安、文化兴荣等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南宋文人在交游中爱好切磋文学、唱和论道,形成了许多文化圈子和文学流派,因此笔者尝试以文人交游为切入点,刍议南宋文人交游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南宋文学研究做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唐宋文化转型对文学风格生成与扩散的各个文化场域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柳永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节点,其词的新变代表新兴平民社会力量的审美要求。伴随商业经济发达而兴起的市井文化造就了柳词的“俗”风,造成了其对传统雅文化的反叛以及被收编的命运;士大夫文化精神为柳词带来了诗歌的质素,使之成为宋代以词言志的先声;宫廷的礼乐文化活动使柳词的铺叙作风具备了政治意义,并在北宋后期成为赋颂词的典范。宋人对柳词新变的认识、批评、扩散与改造,促使词之“宋调”中的“东坡范式”与“清真范式”成熟,为词在南宋的“宋调时代”奠定了基础。从文学风格的发展史来看,柳永是词之“宋调”的开山祖,与诗之“宋调”的开山祖杜甫正可相拟。  相似文献   

8.
干谒行为在唐代极为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贺等都有数量不少的干谒诗传世,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入仕热情。干谒诗的创作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也具有色彩纷呈的美学风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易中天"初出茅庐"时的自荐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荐能力是尽快实现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古代的毛遂自荐、干谒之风和当今的自我推销等都可以证明。易中天先生妙趣横生的非凡演说水平国人尽知,而他初出茅庐时就已具备的高超的自荐能力则鲜有披露。  相似文献   

10.
著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深受历代青年学生、文人学者的肯定与推崇,不仅因其有高起之境、富创辟之能力、为纯粹之词人的艺术成就,还在于词作中表现出的不羁个性、叛逆精神和独立人格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拓展阅读面,在其作品阅读中充分认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文学地位和文学个性。  相似文献   

11.
“史学三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上南朝的宋、齐之际,裴松之及其子駰、曾孙子野,分别撰《三国志注》、《史记集解》和《宋略》,以史学名世,被称为“史学三裴”。这是河东裴氏颇具特色的家学传统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州县学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康府学作为北宋大府、南宋陪都之官学,地位重要,甚有影响,颇有研究价值。其中,建康府学的经费问题,包括其经费的来源和支出、管理和经营等方面,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深入地分析了作为建康府学经费最主要来源的学田制是如何创立和运作的,同时还介绍了房租等其他经费来源,另外,还论述了建康府学经费的支出及其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宋朝建康府学的经费问题,以期对建康府学以至整个宋代教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靖康之难"后形成了中国移民史上的第三次南迁高潮.江浙作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至宋代已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高宗立南宋于江浙后,江浙也因此成为众多移民的归附之地,其中不乏河南裔的文学家.移居的文人群体在受江浙地域影响的同时也对江浙的文学文化走向以及繁盛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两宋时《文选》的流布区域呈现南方盛于北方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南北士子学习趋向的不同造成了《文选》在南北方流行程度的差异。而从其流布的区域来看,文化越发达的地区,科举教育越发达的地区,《文选》流布的密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统计表明,宋代南北各省词人的题材构成情况基本一致,并没有呈现出传统地域文化观念所认为的南北文化的显著差剐,这表明宋词的创作是在一种比较统一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即新型南方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16.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以“境界”说和“体演进论”的基本观点来审视两宋词,形成他重视五代、北宋词而轻视、基本上否定南宋词的艺术偏见。从总体上看,尽管两宋均届词体发展的辉煌时代,但是词在北宋,由小令向长调演变,艺术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典范;而南宋词在吸收北宋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人化、典雅化,风格趋向多元化,词境更深邃,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从两宋词的词作数量、代表作家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词史提供“新的东西”等方面综合考察.南宋词高于北宋词。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南迁和中原先进文化的南传,南北经济文化有了频繁的交流。这不仅促进了东南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东南饮食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东南沿海城市饮食业的兴旺。  相似文献   

20.
刘春霞 《天中学刊》2012,(1):118-121
宋金南北对峙时期,沿袭宋辽交聘制度。在宋金交聘中,南宋向金国派遣泛使的人次繁多、名目丰富。在不同历史时期,宋朝所遣泛使的频率与目的各不相同。这是执政者对金军事、外交政策的体现;文人对遣使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文人战争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