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设计立足单元整体,以“品艺术做知音”为总任务,承接任务一“识知音”,落实任务二“品艺术”,联读《伯牙鼓琴》《月光曲》两文,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之美”。《月光曲》的教学设计不同于平常的单篇教学,在任务群视域下,以课后两个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想象画面、  相似文献   

2.
冯广军 《成才之路》2014,(29):65-65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之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2008,(4):F0002
诗为心声。诗歌鉴赏第一步就是引领学生去倾听诗中那怦怦的心跳声,用心去读,去品,去感受,与诗人同哭同笑。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相似文献   

5.
李冬梅 《考试周刊》2012,(69):30-30
教师对诗歌这种文学体式的不了解和忽视.导致古诗教学僵硬碎化,丧失诗歌应有之美。改善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对诗歌体式必须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依据体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体验到诗歌的音韵美和情致美。  相似文献   

6.
诗贵于“品”,而“品”的实质是指读能在赏诗的过程中,透过字里行间深入到诗歌所展示的意境中去,从而深刻领会诗的主旨,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的前提是“入境”,而“入境”之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设境”。电教在诗歌的“设境”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下面根据本人实践浅谈巧借电教媒体为诗歌教学设境之一二。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即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审美品格的塑造。诗歌是文学中最"美"的表现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大量的诗、词作品,这为塑造学生审美品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品格。一、走进诗歌,感受诗之美。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情的产物,诗歌鉴赏应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应从煽情、移情、动情、品情、悟情等五个层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诗歌,品析古诗之韵,领悟古诗之美。  相似文献   

9.
诗歌风格受诗人性格、生平经历、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诗歌是一种流动的音乐,需要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内在美。诗歌诵读是多方位、多层面的,重视诗歌鉴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审美能力,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0.
教学《石壕吏》这类经典叙事诗,难点是如何通过叙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析语言表达,感悟诗人的复杂情感。教学《石壕吏》,以“苦”为核心,以“苦命—苦差—苦心”为主线,以情境化任务“撰改征兵令—演绎捉人吏—书写独白语”为驱动,可以帮助学生品析小人物的“苦”外之味,理解诗人的复杂情感,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少而精”的突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2.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课堂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读、品与感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读诗歌,品味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该因势利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诗歌和小说最适合运用朗读教学法,人物形象分析法,诱导学生发现美、品味美,进而创造美,以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我们当然不可违背,而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诗歌教学显得更为突出。《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诗歌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寻访到诗歌之美呢?对于这首诗的教学环节,笔者有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益,是语文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人认为,从诗歌的创造性思维特征人手,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创造之美,进而使学生学会美的创造,是改进诗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  相似文献   

17.
谢菁菁 《语文天地》2015,(10):37-38
《唐诗宋词选读》因其教授时间集中,内容相对单一,与学生生活脱节等原因,让多数学生都“想说爱你不容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日常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诵读法渗透于诗歌鉴赏之中,并以沙龙、座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之美。高二下半学期伊始,春归大地,芳菲渐盛,也拉开了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帷幕。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品诗赏词的兴趣?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诗人、学生、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的平  相似文献   

18.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要求。本设计就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诗歌为教学切入点,形成方案A。 鉴赏诗歌从诗歌意象入手,将会找到一把通往诗人情感大门的钥匙。本设计以“意象”为切入点,用诵读基本规律带动诗歌意象的品析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形成方案B。  相似文献   

19.
李丰孟 《考试周刊》2012,(80):27-29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作为积淀民族厚重、灿烂文化的古代诗歌更可谓“中华文化的瑰宝”。教科书所选的古诗多以其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意境深邃而经久不衰。新课改的今天,古诗阅读教学依然多停留于“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状态,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古诗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达到“与诗人对话”、“诗人在吟唱”、“我即诗人”深度阅读的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古诗阅读教学有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毛诗序》曾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一诗歌特性决定了日常诗歌教学不能抛开“诗境”空谈“诗情”。本课通过“聚焦物象,置身诗境”的诗歌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品味组成诗境的场景,以期可以使学生发挥想象,体味诗歌的象外之意和意境之美,获得更为深刻的诗歌体验,促进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