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娅 《鸡西大学学报》2014,(5):89-90,93
在晚明小品的创作大家中,张岱诗文兼擅,他将自己诗歌中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手法充分融入小品文的创作之中,"以诗为文",使小品文饱含了诗性特征。以《陶庵梦忆》为范本,探讨张岱小品文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了解张岱,阅读张岱,与张岱对话,最好从他的《陶庵梦忆》入手。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随手翻开一页,都是可圈可点。”对于张岱,教材注释里有简要介绍: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相似文献   

3.
晚明时期,小品文兴盛,概以其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幽远而胜,小品文之集大成者,首推张岱。现存张岱散文集有三种,为《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前者更似真散文,后二者则类随笔。  相似文献   

4.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笔墨鲜活,情致深厚,蕴涵着丰富的情韵和深刻的内涵。同时,它对张岱晚年的境况、人格以及对宇宙生命的思考都有一定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西湖七月半》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名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出身一个仕宦家庭,但自己没有做过官。为人落拓不羁,喜欢游山玩水,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明亡后,他“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陶庵梦忆序》),以消极避世来表示他的民族气节。张岱是明末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兼取公安、竟陵两个散文派别的长处,还融合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的小品文素来以独抒性灵的风格而著称,用典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用典有语典和事典,涉及经史子集和众多文史人物,典故众多和典源丰富是其用典主要个性。张岱小品文用典方法多样,有直用、化用、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六种。张岱小品文用典意蕴深厚,展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7.
张岱(1579——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钱塘。他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却一生未做过官。落拓不羁,喜欢游山玩水。明亡后,他披发入山,安贫著书,是一个富有爱国思想的明代遗民。他在文学艺术方面修养很深,著作很多,著名的有《陶庵梦忆》、《琅怀(langhuan)文集》和《西湖梦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都是清兵入关后的作品,前者是作者的代表作,记他旧日生活的一些片段琐事。他文笔清丽活泼,无论是抒情论事,还是写人写景,无不绘声绘色,但其中不少是充溢着消极遁世和封建士大夫的高雅情调。《西湖七月半》就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清新活泼的小品文。小品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特点是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篇幅短小,形式活泼。我国古代即有这种体裁,明清更为盛行。现今的小品文因内容不同,一般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等。《西湖七月半》介绍了当时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达官显贵、豪富、无赖的庸俗丑态,鲜明地表现了作者鄙视他们和追求风雅生活的思想感情。不过,作者所追求的仍是封建士大夫自诩的清高。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张岱在其人物传记及小品文中刻画了许多奇人形象,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为例,分析这些奇人或"癖"或"疵"或貌丑性高的主要特点,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张岱那种"物性自遂"、崇尚真情真气的情怀和他对底层人士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看"奇人"形象在整个文学史上的流变以及随着明末以来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当时的文人在这种微弱而又崭新力量身上所希冀的一种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张岱是明朝中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文人之一,其著作《陶庵梦忆》更是散文翘楚,文字清新,内容雅俗并盛。张岱成其文作风格有其工艺审美方面的成因,与他注目和投身世俗生活有关,更是其骨子里一脉相承的江南诗性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张岱(公元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仕。他继“公安”、“竞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然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者。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这篇山水小品,仅一百多字,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笔墨精炼高超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1.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痷,浙江绍兴人,著有《琅环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是明末小品文大家。《西湖七月半》是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之 。文章记述了杭州人于七月十五日游览西湖的景况。 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是一种地方风俗,原本是为了赏月。袁宏道曾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说:西湖“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平常月景都是如此,何况那月圆之夜的月景呢?!后来却逐渐丧失了本义,变成为杭州人群聚欢  相似文献   

12.
最近重读了张岱的《柳敬亭说书》一文,感悟颇深. 《柳敬亭说书》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作者为张岱.这篇《柳敬亭说书》忆写了明亡前他在南京亲自见闻的柳敬亭说书的情况,写得生动传种,从外貌、动作、语态、神情等多方面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说书艺人的形象,对柳敬亭的说书艺术作出了精当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西湖七月半》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著名作品,收在他的《陶庵梦忆》里。张岱的散文,继承了公安派、竟陵派之长,又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格调清越,描写生动,造句新奇。祁豸佳在为张岱的《西湖梦寻》所写的序中说:“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西湖七月半》只有五百零几个字。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接连用了二十五个“看”字,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明末文人张岱的小品文集《陶庵梦忆》描写了其往昔的生活,内中充满了麦秀黍离之感,这部文集不仅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同时在思想的高远旷达上亦可称晚明小品文的扛鼎之作。作者于表现市井生活之美上颇有见地,将伶人画工、珍馐美味都设置为文本的主角,在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魏晋风度比肩的诗酒风流,堪称文学奇景。  相似文献   

15.
晚明小品文作家张岱,以其丰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在《陶庵梦忆》中展示了晚明的社会百态和风俗画面。其作品不仅体现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审美倾向,作者更是将一往深情,真气真性的审美体验融入在作品的创作中,产生了节短音长、墨稀旨远的表现效果,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柳敬亭说书     
张岱(公元1597-1679),字宗子,又叫石公,别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他的文笔清丽简洁,抒情论事,写人状景,无不绘声绘色,活泼生动。《陶庵梦忆》主要追述了作者昔日的生活,寄寓了自己的故国之思,是明人笔记文中艺术性较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张岱《陶庵梦忆》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记叙了明末清初吴越民俗风土,抒发人生感悟,寄托人生品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警世和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柳敬亭说书     
背景链接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叫石公,别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他的文笔清丽简洁,抒情论事,写人状景,无不绘声绘色,活泼生动。《陶庵梦忆》主要追述了作者昔日的生活,寄寓了自己的故国之思,是明人笔记文中艺术性较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柳敬亭说书     
背景链接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叫石公,别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他的文笔清丽简洁,抒情论事,写人状景,无不绘声绘色,活泼生动。《陶庵梦忆》主要追述了作者昔日的生活,寄寓了自己的故国之思,是明人笔记文中艺术性较强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邓井英 《读写月报》2022,(18):33-39
<正>[文本、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节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小品文。此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游目骋怀”,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此单元,要引导学生感知古代诗文的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得到思想启迪和审美陶冶。《湖心亭看雪》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淡雅的语言,记述了湖心亭赏雪的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