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莹莹 《海外英语》2013,(5X):170-171
《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长篇英文小说,成功得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人,并且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该文拟从《京华烟云》的自译性出发,以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翻译研究视角分析林语堂在创作这部著作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于1938年旅 居法国时创作的英文版小说。邀请郁达夫翻 译此书,他仅翻译了部分即遇害。今畅销全国 的《京华烟云》为张振玉所翻译,另有郁飞翻 译的《瞬息京华》和林语堂之女推荐译本……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张振玉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充分理解了其英文原作中的互文现象并把他们还原为中文,分为原作中的中国习语的还原和文学引语主要是《庄子》引语的还原,此外,译者还创造性地运用中文中的结构性互文性对译文做了处理,包括中国传统小说体例的运用和汉语四字结构的使用,使中文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和心理,增加其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5.
刘赢 《文教资料》2013,(35):42-44
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人物的人名、绰号同人物本身以及作品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了人名、绰号隐喻,这些隐喻的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深远.本文从概念隐喻论出发,结合文学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并针对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认知隐喻在文学语言中作为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思维现象,对小说情节、主题建构、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文学文本中隐喻的翻译是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生命力的再现。本篇论文以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品为例,分析认知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谢辉 《海外英语》2012,(15):189-190
以前的研究者多从文学文本视角研究《京华烟云》里的文化因素,而该文将小说视为文化文本,研究作家如何将其欲传播的各种文化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分配到小说的时间结构中,从而揭示作家融入在时间符号中的不同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以前的研究者多从文学文本视角研究《京华烟云》里的文化因素,而该文将小说视为文化文本,研究作家如何将其欲传播的各种文化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分配到小说的时间结构中,从而揭示作家融入在时间符号中的不同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通过一种概念去理解体会另外一种概念,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隐喻的使用使得文学作品简洁而生动,明了却富有内涵,展现了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分析一篇文学作品——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由于隐喻贯穿其中,向读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小说《蛙》以主人公"姑姑"为中心,记录了中国乡村六十年的生育史。然而,在宏大生育史的背后,隐藏的是对文学书写进行的隐喻。无论是书信、长篇叙事和戏剧之间的互文性,抑或是小说叙述视角实验性的变革,抑或是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无不表现着文学书写的细节。因此,小说《蛙》实际上是一部生育史隐喻下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13.
桑琳  贾立平 《英语辅导》2014,(4):160-164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无处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冷笑道”这一表达在《红楼梦》中很常见,这也是中国典籍文体一大特点。本文拟从概念隐喻为出发点来探讨《红楼梦》中的“冷笑”隐喻,研究在一定上下文语境制约下,隐喻翻译策略的取舍,并以此为参考对“冷笑”隐喻的翻译结果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中,用一种概念域来表达和理解另一种概念域的认知方式称为隐喻:用“战争”这一概念域来理解和表达其他社会生活概念的作法,语言学家称为“战争隐喻”。“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用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借用2007年《中国体育报》中军事词语的用例全面解析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用语中的运用,并进一步分析其修辞效果及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翻译中的七种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基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理论下《红楼梦》英译本中隐喻的两种功能,即隐喻的修辞功能和诗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翻译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借鉴前人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中的文化因素,并摘取《红楼梦》中几个典型隐喻的翻译为例,重点剖析了概念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直译即保留原语中的喻体;意译即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进行喻体转换;文化喻体直译并增加内涵解译.  相似文献   

18.
邓玉荣 《海外英语》2012,(2):134-135,147
根据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意义的表达存在"一致式"与"隐喻式"。笔者以《红楼梦》的不同版本的译文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与"隐喻式"在翻译中的应用;指出翻译过程中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因此,译者将面临不同"等价物"的选择,即"一致式"与"隐喻式"的选择。"一致式"与"隐喻式"都能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整体情况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但译者的主体性将决定译文的选择,从而译出不同风格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于隐喻本身,将隐喻看作单个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将隐喻放在语境中进行研究的观点逐渐被关注。叙事小说中的隐喻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关注隐喻本身、忽视小说语境及小说人物背景和个性的隐喻翻译往往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塑造。因此,在叙事小说的隐喻翻译中,要考虑小说的各种语境因素,避免因喻体的删减或改变而弱化人物塑造效果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刘侠 《文教资料》2014,(16):46-4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构建其哲学思想体系,其英译本备受关注。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道德经》原文本及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探究国学典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