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为防止在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新的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6月9日,教育部先后发出《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现状、辍学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我国对中小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但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中小学生辍学的情况依然存在。针对中小学生辍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情况、常见的问题以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义务教育保障体系下,民族贫困地区依旧普遍存在着辍学、失学现象。对滇西特困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贫困家庭无力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是导致辍学、失学现象的主要原因。在理论层面建构贫困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逻辑框架,将有利于透视贫困地区辍学、失学现象,助力实践层问题的解决。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视角,围绕资本和权利及两者的互动关系建构关于贫困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逻辑框架,进而提出该领域分析的核心思想——"动态循环",有助于贫困家庭教育投资困境的缓解。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认为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很简单,不外乎贫困失学,事实不然,可以说95%以上的学生不是因贫失学的。更何况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住宿生有困难补助。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在少数的学生缀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这个问题,做了十多年班主任的笔者认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减负”问题是新千年有关教育的第一个热点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第一,中小学生的负担不是能不能减下来的问题,而是必须减下来。原因有四:一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已经成为损害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的主要方面之一;二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三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已经是造成学生辍学、厌学、出国热低龄化、学生身心素质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中小学生过重负担问题已经是阻碍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和创造性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已不是…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 流失生称为失学人口,是指学龄期(7—15岁)因种种原因未在校学习,流失在各级学校之外的人口。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龄期从未入校学习过;二是曾入校学习但又中途退出的,即失学或辍学。西藏通过近几年的“普九”,还基本上消除了第一种情况;但第二种情况仍然存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师与个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王唤 《文教资料》2011,(17):129-130
通过对面向周口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和其它材料的量化和定性分析发现,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早婚趋势盛行、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新课改效果滞后、农村经济困难,等等。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对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大力宣传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等等。  相似文献   

9.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近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令人焦虑的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流失严重,是其中一个甚为突出的教育社会问题。这势必影响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基本实现,影响到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整体优化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本文试图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特点、原因、对策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探讨。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在我国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目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还十分严重 ,这将关系着“两基”工程和“科教兴农”战略在农村的顺利实施。因此 ,弄清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辍学原因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巩固率 ,已成为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 ,笔者认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基础差 ,底子薄 ,文化课的学习跟不上 ,这是辍学的最主要原因。当前 ,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主要以初中生为主 ,由…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女童大量失学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据统计,1987年我国有270万名7至11岁的儿童未能入学,其中83%是女童;1987年全国约有300万名小学生流失,其中80%为女童。这就是说,1987年我国失学、辍学的女童就有460万左右,是个不小的数字。对此,党和政府极为重视,1990年底,在广西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此后女童失学率有所下降。然而,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儿童失学辍学,其中160万是女童。就我省来说,情况还更严重一些,近两年小学女童巩固率仍然很低,失学率高,有的班无一女生,成了纯粹的“和尚班”。  相似文献   

12.
“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在校中小学生就学心理的动态监测,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就学心理状况的全程测控,有助于对全部在校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对有辍学心理倾向的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从而将新时期“控辍保学”工作重点前移,由辍学后的救治性强制劝返转变为辍学前的预防性心理干预,由“控辍”转向“保学”,以“保学”控“辍学”,最终达成零失学、零辍学、“一个都不能少”的义务教育目标和留得住、学得好、人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来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情感各个方面。“唯升学教育”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教育原因:“唯学历是举”的用人体制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社会原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体系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经济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期望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文化原因;“有谁在乎我”的情感指向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情感原因。不改变这些原因.就不能遏制隐性辍学的蔓延,克服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外来员工大量涌进城市,外来员工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辍学问题也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呼盟1999年春季开学以后,中小学尤其是农区中小学一度出现大量失学、辍学现象。据3月23日统计,全盟初中失学、辍学人数达6887人,小学2647人,共9534人;初中失学、辍学率全口径统计为638%,小学为094%。初中失学、辍学率高出国家规定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公开发表的最新数据,描述和分析了亚洲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失学现象。目前,人口众多的亚洲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均不高。在初等教育领域,还存在严重的辍学问题。大批儿童失学、文盲大量产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合格师资的短缺与教育投入的不足,是该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宗彦平 《考试周刊》2011,(91):215-215
过去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辍学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政府对农村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因贫困引起的辍学逐渐减少,非经济原因造成的辍学却大幅上升。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情况的调查发现,因经济原因辍学的只占辍学人数的25%,而非经济原因造成的辍学人数则占辍学人数的75%。贫困已经不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辍学的主因,非贫困辍学才是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辍学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流失辍学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值得探讨。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辟专栏讨论,郑令的《对中小学生辍学的思考》是第一篇,希望关心青少年、关心教育的同志踊跃投稿,参力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辍学弃学,是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黔东南州教委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州16个县市辍学的中小学生己达34800多人。其中农村小学学生占30900多人。学生流失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的苗族、侗族聚居区。解放以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仍然属于经济不发达、生活贫困、教育落后的地区。黔东南中小学生大量辍学,除了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家长贪图眼前利益,要子女弃学经商、弃学做工、弃学务农,以及现行教材内容偏深,学生难以接受,学习负担重等因素外,与本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客观条件有着密切联系。黔东南中小学生辍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勤工俭学成为支撑贫困生生活的"半壁江山""失学""、辍学"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尽管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各界积极捐助,但毕竟杯水车薪,"失学"、"辍学"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探索一条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