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唐代乃至整个七律诗的发展史上,杜甫和李商隐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比较两位诗人的七律创作艺术,可以发现李商隐在对杜甫七律章法、句法的学习模仿的同时,却能另辟蹊径,自具面目,这主要表现在诗歌中则为对仗灵活巧妙,分承由浅入深,句法变动不拘。  相似文献   

2.
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是一个审美过程。在这个审美体验中 ,除了诗歌的韵律美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感受 ,最大的审美体验恐怕就是古代诗歌中的映像之美。古今中外的文艺评论家常把它比喻为水中影、镜中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这一审美体验 ,我们从许多优秀篇章中可感受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著名绝句《巴山夜雨》中用神奇的笔调 ,真情洒露 ,随意写来 ,却产生了动人的效果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七律的情景结构,符合体制规范,甚少变体,主要表现为:中二联写景状物,首尾则重抒情点旨,故柳子七律情感强烈、满纸涕泪;情景关系与诗句结构的结合,能够呈现出起承转合的节律之美;写景多为概貌式描写,并未碎细。唐代律诗最为突出的特征除格律对仗外就是情景结构的建设,以情景交融、意境浑成为七律的最高追求,形成了唐律诗即景缘情的审美品质。柳宗元七言律诗,虽数量很少,却成就尚高。在其本也算不多的164首诗歌中,可谓是一枝独秀,令人瞩目。这与柳宗元才学出众、情景结构掌控得当很有关系。其七律,描摹景甚是生动,全新展现了地处偏远的柳州岭南风光;抒发情则哀而酸楚,贬谪之痛与岭南之恶,与七律的形式格律巧妙结合,真正是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了。  相似文献   

4.
苏雯 《教学随笔》2013,(6):93-95
胡先骕先生所著的《忏庵诗》集不仅充分汲取了我国古代诗歌韵律的精髓,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充分表现出诗歌的美感和情韵。他虽然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在植物学界成绩斐然,著有论著十余部,尤其是发现了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但他在教育界和文学界也同时造诣颇深。作为诗人,他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捍卫者,这部《忏庵诗》就是他的代表作。该诗集所著诗歌以律诗为主,其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从诗歌中押韵的运用、词语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来分析,向读者展现诗歌中语言的声音美、意义美、均衡美及联系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崔颢所做的《黄鹤楼》集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于一体,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为了能保留原诗中的美学意蕴,在《黄鹤楼》的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将"三美"论应用其中,使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一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不谋而合,为古诗词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歌和音乐水乳交融;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入诗的乐器多种多样;诗歌和音乐也相互促进和结合;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段和效果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唐人七律分解要点有三:一,他认为律诗也如时文,有起承转合.二,具体分析七律时,他总是将一首七律分作前后二解.三,他强调律诗整体之美,反对只注重中间两联的片面审美方法.笔者认为,金圣叹唐律分解主要分析的是唐律结构,从结构角度看,金圣叹观点都是正确的.以往对诗歌结构评价明显不足,因此,我们应对金圣叹的唐人七律分解法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柳枝五首并序>为窗口,探析了李商隐爱情诗"缺憾美"的成因.文中指出,诗人选择的艺术形式使他的爱情诗具备了悲剧之美;诗人自我影像的投射,又赋予了这种美"缺憾"的特质,这最终成就了李商隐爱情诗独具的悲剧审美意蕴--"缺憾"之美.  相似文献   

9.
律诗浅谈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经初唐诗人沈俭期和宋之间倡导而趋于定形、成熟。它为古典诗歌提供了一种既严谨又合理的规范,将诗歌的声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很快备受诗人们青睐,并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诵,为诗歌在唐朝时期的繁荣、鼎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唐代涉及巫山题材的诗人之多和范围之广,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罕见的。一些诗坛巨擘也把他们的目光投向巫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分别代表着唐代巫山诗歌发展各个阶段的最高成就。李白从巫山文学的发源地走出,杜甫和李商隐溯源而入,都在巫山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他们的巫山诗歌的在巫山文化长廊里熠熠生辉,同时还折射出唐代的国运变化对巫山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晚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因与杜牧齐名,因此有了“小李杜”的美称。晚唐诗歌虽然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进取,使诗歌的国度仍然一派绚丽灿烂,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  相似文献   

12.
在《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的基础上,从诗歌的声律和韵律两个角度出发,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全部诗歌作详尽的格律分析,可归纳、整理出古诗的格律结构类型:1、平韵粘式律诗、平韵对式律诗、平韵粘对混合式律诗;2、仄韵粘式律诗、仄韵对式律诗、仄韵粘对混合式律诗;3、转韵粘式律诗、转韵对式律诗、转韵粘对混合式津诗.众多的诗例可以证明上述的三类九式的诗律结构类型实是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并为古代诗人所认识和应用的格律类型.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平韵的粘式律、对式律、粘对混合律(载《湖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下篇论仄韵律、转韵律.  相似文献   

13.
许浑,是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其律诗创作贴近现实,取材广泛,风格多样,“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继承并发展了唐诗优秀创作传统,标志着唐代律诗已发展到纯熟的新阶段。本文以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为视角,紧扣许浑“生涯半别离”的仕宦经历,就其怀古伤今的咏史诗、独辟蹊径的边塞诗、各具特色的山水诗等几种题材的律诗创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概略地论述并充分肯定了许浑律诗创作的成就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安娜贝尔·李》是爱伦·坡写的一首悼念早逝爱人的挽歌,诗中诗人运用了各种韵律手段将韵律美融入到诗歌之中从而渲染出忧郁伤感的氛围,突出诗人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和感伤之情这一主题。试从音韵和节律两方面来对这首诗的韵律美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5.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6.
正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还应凸显诗歌的人文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让流传千年的诗歌依旧可以在当今学生心中彰显出应有的魅力。一、反复吟诵,感受诗歌音韵之美"诗言志",诗歌的本质就是诗人情感的诉说,是包含着情感的吟唱。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诵读。中国的诗歌非常讲究音韵之美,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的情感是相协调的。诗歌的音韵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唐代三位诗人白李、李贺、李商隐的诗歌特色及其承传轨迹,展示了唐诗发展的一条脉络。  相似文献   

18.
汪守英 《甘肃教育》2011,(15):59-59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的杰出诗人,咏史诗是其创作的重要题材,约占他全部诗篇的七分之一,而且成就卓越,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擅长将追怀史事与讽刺时弊融于一体李商隐的咏史诗决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为咏史而咏史,  相似文献   

19.
余菲 《文教资料》2009,(2):10-12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本文从其诗歌中“蜡烛”的几种意象:爱情思念、宴饮离别、闲淡释然等方面着手对其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结构方式的角度看,李商隐七律多典组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有序的并列铺排式和无序的电影“蒙太奇”式。在并列铺排式结构中,根据典故与所咏之物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獭祭体”和直观借比体两种。而电影“蒙太奇”式结构是最富于李商隐创作个性特色的一种典故组合方式。李商隐将多典组合这种艺术手法从骈文写作移用于七律的创作中,这种艺术上的尝试与创新在极大程度上促成了七律中某些新的诗歌体式的产生;同时,它也对李商隐七律的语言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还使李商隐七律孕育了某些新文体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