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期,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大量音译外来词涌入到汉语词汇系统,此期西源外来词共有615个。在音译的多种方式中,造字音译是较为特殊且极具时代特点的一种类型,共计63个。这63个造字音译词绝大多数都出现在化学领域,此外还有单位词及其他类别。通过探究其中的规律,进一步明确清末民初外来词传入和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外来词进入汉语有一个汉化过程 ,但是 ,外来词的汉化程度是不同的。外来词进入汉语之初形式不一 ,通常情况下是汉化程度高的形式被最广泛地接受。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外来词形式的选择呈现出与汉化相反的倾向 ,相当一部分词 ,人们选择了汉化程度低的形式。这种反汉化倾向背后 ,有着社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外来词进入汉语有一个汉化过程,但是,外来词的汉化程度是不同的.外来词进入汉语之初形式不一,通常情况下是汉化程度高的形式被最广泛地接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外来词形式的选择呈现出与汉化相反的倾向,相当一部分词,人们选择了汉化程度低的形式.这种反汉化倾向背后,有着社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外来词的汉化及其文化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的接触和交流中,汉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吸收外来词,其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也就是对外来词进行汉化以纳入自己的词汇系统的过程,而外来词汉化的深层动因则在于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语言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5.
语言间的词汇借用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各种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外来词,汉语也不例外。在汉语大量的外来词中,音译词所占比重很大,在对源词语进行音译汉化生成汉语词汇时,虽然不必追求语音上的绝对一致,但也要尽量秉持语音相似或相近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诸如"埃博拉"一类译音词中存在的、汉语发音与源语言发音有明显出入的音译例外现象,这些音译例外现象往往会造成跨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本文以"埃博拉"一词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借词音系学分析并探究其语音汉化的过程,旨在说明汉语音译词汉化的一般规律,阐释音译例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音译词汉化过程中的语音对应,从优化翻译方法及合理对待认知经验两方面,提出避免音译例外现象的应对策略和规范外来词汉化过程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美学转型在语境上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新民救国的需要,输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三传束阁,《论语》当薪"的民族虚无主义使清末民初的美学转型失去"背景语境",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受到西学冲击和旧学衰颓的双重挤压;第二是美学概念上受到日本等外来词汇的制约,这些词汇中有些是中国古代传进日本,日本因自身语言的贫乏而借以翻译西方美学术语时又赋予它们新的涵义,当中国学者将这些美学概念从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形成了"双重语境"。无论是外来词还是非外来词的美学概念,惟有把它们放在历史语境和情景语境中,才能追问到它们的本源性和特殊性,才能建成中国美学的"意义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外来词语音汉化现象是外来词被汉语吸收时语音上为适应普通话音节结构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外来词语音汉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增加声调,改换音位,增减音节。近年来出现了在优选论框架下对外来词语音汉化现象的解释性研究,这些研究通过设置制约条件和对制约条件进行等级排序,来评估说明外来词语音汉化的最优选择形式,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从清末民初在"中国意识"影响下而突显出来的新的精神特质和思维模式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意识"对清末民初文学想象力的引导、构建和规约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入手,通过列举、分析和比较一些较常见的流行外来词及其用法和其演变过程,分析了外来词在汉语中汉化的过程,并总结了其汉化的相应规律,进一步指明了外来词在被引进汉语后,不可避免的要被汉语言所吸收和改变,并最终被汉语完全同化,进而发展、演化出新的词汇与用法。  相似文献   

10.
谈外来词的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中,外来词的汉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外来词汉化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丰富比较语言学的内容,而且对外来词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什么是外来词的汉化?一种外语的词一旦被汉语吸收,它就得按照汉语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改造,从而成为汉语词汇中的成  相似文献   

11.
在界定外来词概念及其分类的基础上,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本体差异,从英语外来词翻译的角度入手,列举了英语外来词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的汉化现象,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外来词汉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英语外来词汉化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外来词的汉化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了汉化的方式和途径问题,同时也预测了外来词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在城乡间的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村镇到小城市再到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的过程。其还有一个读书人入城之后有意或无奈"回乡"的过程。他们回乡的动因一方面源自于在城市中社会向上流动不易,同时也来自于清末民初小城市和村镇为其开辟的社会流动的空间。以昆山一地为个案,以其1912—1925年的学堂和教职员状况为考察中心,我们来讨论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城乡间社会流动中"回乡"的趋势及这种趋势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外往来的增多,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为外来词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外来词在汉语这一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不可避免地染上汉民族语言的独特色彩。试从文字的角度来谈一下外来词的汉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在佛教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大背景下,大量佛源外来词被译借到汉语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在引借佛源外来词的早期,很多词语存在多种形式,后来才逐步定型为一种常见的形式,我们称这一过程为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是佛源外来词汉化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有译借方式定型、音译词的定型、意译词的定型、音节定型、用字定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作为清末民初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体育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清末民初的体育教育。从早期受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到后期受英美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感染,从"御侮救国,强兵富国"的客观需要,再到"完全人格,终身教育"的主观探索,蔡元培体育观的转变也代表着清末民初体育教育的发展脉络,由出现萌芽再历经转折,体育教育最终向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很自然地会向其他语言借用一些它本身所没有的、但又不得不使用的词汇。这些借用来的词汇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接受新文化的改造,以期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源词汇的不断使用、汉化,是汉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对外来词的吸收。这些蕴含着丰富佛教教义的词语在进入汉语后,经过不断地适应、改造,对此后汉语外来词结构上的汉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林纾和周瘦鹃作为清末与民初的两代译者,在文学的横向跨越过程中以翻译的方式参与了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从翻译选择和翻译过程两方面看,译本《洪罕女郎传》及《缠绵》在本土文学语境中存在纵向联系,即是对"现代性"的接驳。借由二位不同时代各自的译本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译者以怎样的方式创造或者满足本土文学系统"现代"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与英语和日语吸收外来词相对比,汉语在引用外来词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习惯和汉语自身语言特点的影响,更倾向于对外来词尽量进行汉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深刻交融的大背景下,音译和字母词异常流行,异化成为外来词的发展走势,这同汉语规范并不矛盾,反而能促进汉语的丰富性,有助于汉语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外国传教士则属于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在新疆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客观上对清末至民国时期新疆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就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在新疆从事的教育活动及其对新疆社会的影响作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