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苔丝》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是一个传统研究很少采用的新的视角。《苔丝》被许多人公认为哈代最伟大、内涵最丰富、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 ,原因之一是其中《圣经》原型的运用。该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 ,原型人物、原型场景、原型象征与联想。这些原型的运用从总体上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运用了大量原型象征,其中很多来源于《圣经》。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象征,并指出这些原型象征有力地阐释了劳伦斯"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获得新生"的哲学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3.
《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成功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女性伊芙琳的形象。本文从经济不独立、性格软弱和选择妥协三个方面分析了伊芙琳作为弱势女性的形象特征,并指出小说中描写的伊芙琳短暂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文化对笛福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经常引用《圣经》,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圣经》中的原型,没有基督教做参照,就无法真正理解其表作《鲁滨逊历险记》中的《圣经》原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移植与重构:《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深受《圣经》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基督教文化色彩。霍桑在《红字》的创作中巧妙地移植和重构了《圣经》中的原型,使小说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形成了强烈的互文性,也因此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是一位深受圣经文化影响的英国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圣经原型。文章主要以原型批评理论为支撑点,以《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我们共同的朋友》为考察对象,分别对小说中的死亡与复活模式、伊甸园意象、水原型进行解码,进而探寻圣经文化在狄更斯小说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郑成英  黄泽火 《海外英语》2013,(5X):220-222
该文主要阐述了《圣经》和西方文学的关系,分析并比较了《红字》与《圣经》的对应之处,找出了《红字》人物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得出了《红字》是霍桑根据自己宗教观对圣经故事的诠释之结论。  相似文献   

8.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9.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0.
赵莹 《考试周刊》2010,(44):18-19
本文结合西方经典巨作《圣经》故事着重阐释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意境中的《圣经》原型分析,旨在通过深刻挖掘作品原型因素,更深领悟作者深远的文学创作意图和辉煌的文学创作价值.加深理解这部作品蕴含着的广泛而深刻的主题与内涵。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者多认为乔叟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者,其作品具有反宗教的性质.本文尝试从艺术、思想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与《圣经》的关系,以阐述《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圣经》典故、原型及思想,说明乔叟作品中的宗教色彩及其对基督教因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中包含有很多在后来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影响深远的文学原型,蛇就是其中尤为突出和重要的一种。本文主要以原型批评为依据,对《圣经》中的蛇形象进行相关研究,试析其包含善与恶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不竭之源,许多伟大文学名著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充满了来自于《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本文拟从原型理论的角度,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意象人手,探讨《吉姆爷》中的主人公吉姆和《圣经》中“替罪羊”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等待戈多》被称为"《圣经》的注释",荒诞不经的现代文本隐含着晦暗古老的《圣经》原型,许多来自《圣经》的语汇曲折地表达了罪恶-救赎主题。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卑琐、虚空与现代人精神的虚弱和罪恶对应,戈多的显性缺席隐喻着现代人与传统宗教的疏离,而波卓和幸运儿的出场也已预演了上帝和耶稣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败。但是在灵魂的救赎中贝克特仍有深情的期待,那是对宗教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15.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用《圣经》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原型形象来达到借古论今、阐释自己思想情感的目的。本文通过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描述来探讨其中的圣经元素。  相似文献   

16.
《儿子与情人》有着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圣经》中的主要人物耶酥、玛利亚、夏娃等及伊甸园场景都成了《儿子与情人》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17.
刘洋 《英语广场》2017,(3):41-42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其作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与人性缺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探索。《玉米少女:欧茨梦魇故事集》收录了欧茨所写的七则恐怖故事。其中一篇小说《毒伞》描述了一对兄弟彼此嫉恨却最终共同毁灭的故事。这里试运用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对欧茨小说《毒伞》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人物及意象与《圣经》故事情景的置换与对应,从而达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揭示人性复杂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天堂》中的圣经原型元素,展示了莫里森对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暴力政治和非裔美国人现状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英国当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经典之作《蝇王》虽然情节简单,但戈尔丁在其中巧妙地嵌入了丰富的古希腊神话与圣经原型,这为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蝇王》提供了天然条件。本文把《蝇王》纳入了原型批评的视野,以小说中的原型意象伊甸园、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为切入点,阐释了原型赋予该小说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20.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以往评论家多从女权主义的视角研究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文章则把圣经原型批评理论引入分析过程,以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从格蓝岛与伊甸园的场景对比、《觉醒》与《圣经》的主题关联、以及象征艺术手法的使用3个方面,探求《圣经》对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进而对《觉醒》中的圣经原型做出解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