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的罪恶与乡村乌托邦——评李佩甫《城的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的灯》对冯家昌“征服”城市而同时被城市所俘虏和异化的过程所进行的道德审判,遮蔽了冯家昌向城市奋进的现代性诉求的合理性与城市文化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作者则把刘汉香神化并对其所坚守的乡村乌托邦化,试图以此作为对城市的抵御与抗衡。很显然,这无疑体现出作者在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中立场的暧昧与价值的迷思。  相似文献   

2.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书写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以及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的矛盾关系,历史本身是与乡土联系在一起的,是相瓦对应的,现实是基于历史与乡土而存在的,是与城市的现代化与乡土的传统形态相对应的。而主人公冯家昌处在这些错综关系之中,他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生命历程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城的灯》中主人公冯家昌的“活”的哲学可以概括为隐忍、冲撞和突围。对于他的这种生存哲学我们应从社会大背景、农村的现实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几个因素来考察它出现的原因,并进一步反思它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相似的背景和命运,高加林与涂自强两个人物的塑造效果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笔者发现方方的这篇新作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小说走向深刻。本文拟从叙事策略、人物性格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旨在在对比中全面理性地认识方方的这篇新作。  相似文献   

5.
相似的背景和命运,高加林与涂自强两个人物的塑造效果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笔者发现方方的这篇新作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小说走向深刻。本文拟从叙事策略、人物性格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旨在在对比中全面理性地认识方方的这篇新作。  相似文献   

6.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单行本上面写道:"这是一个人的悲伤,更是一代人的悲伤,只有看到平等与公正的希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才有希望。"[1]没外貌,没背景也没高学历的普通青年,单靠不分日夜的辛苦打拼,可以改变命运吗,这是宿命的无奈,也是时代的迷途,他究竟是涂自强?还是"徒自强"?  相似文献   

7.
如果淡化小说的时代背景,《城的灯》完全可以作为一篇纯粹讲人性的小说来读。可能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特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风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存在构造出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时代的缩影。只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小说,那就过于简单了,也肯定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当然,任何一篇小说都会书写出一定的人情与人性。要说冯家昌坏吗?是一个纯粹的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辜负良知之徒吗?好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复杂性,不能单纯用"好"或"坏"来评价。  相似文献   

8.
方方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题材本身的现实性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作者以冷静凝练的笔触讲述了不断与命运抗争,最终却归于失败的山里娃涂自强的故事,是继《风景》之后,作家方方所呈现的另一道关于命运的“风景”.  相似文献   

9.
在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小说三部曲里,都出现了"城"或与"城"近似的意象。而在王小波的创造性写作中,"城"的意象已经不再仅仅单纯作为人物活动的地点,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寄寓了王小波作为小说作者的艺术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万寿寺》中"城"的意象,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城"在小说文本层面内的隐喻、"城"意象的现实指涉,以及"城"的意象与王小波的艺术理想之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能突出表现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及感染力。方方在作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通过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美好人性与残酷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从而把涂自强这样的草根一族奋斗的艰辛、生活的沉重呈现给世人,寄寓着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沉思考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1.
风起从荣 《成长》2007,(6):29-31
大导演李安在拍完《断背山》后说,人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而岁末大片《伤城》却让我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伤城,那是人类为追求救赎而挣扎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试论《墨子》和《周易》的节俭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周易》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包含有十分丰厚的思想内容。《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周易.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墨子》和《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墨子》、《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相似文献   

13.
方方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通过农村青年涂自强的个人奋斗悲剧为我们展示了当今时代症候:农村孩子的上升渠道日益收窄,社会阶层固化日趋严重。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更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的社会有必要也有义务让更多青年圆自己的梦,方才能圆中国梦。本文将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三大方面分析文本。  相似文献   

14.
方方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通过农村青年涂自强的个人奋斗悲剧为我们展示了当今时代症候:农村孩子的上升渠道日益收窄,社会阶层固化日趋严重。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更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的社会有必要也有义务让更多青年圆自己的梦,方才能圆中国梦。本文将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三大方面分析文本。  相似文献   

15.
正《魔法姐姐的魔法书》系列简介《魔法姐姐的魔法书》系列第一辑作品有三部,分别是《猫国的谜语》《魔法城奇遇记》《魔法花园》。其中,《魔法城奇遇记》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内容简介]《魔法城奇遇记》女孩杜拉因贫穷而饱受同学们的讥笑,在学校里她可没少吃亏,但是她依然善良纯真。受到杜拉照顾的小动物为她种了一颗"神秘果",杜拉吃下后突然可以听懂小动物们说话了。魔法小女妖皮罗罗被奇怪的旋风刮到了  相似文献   

16.
贾洁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5):120-121
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的主人公昆汀,是瓦尔特·本雅明在有关巴黎的作品中所描述的闲荡者。但是,本雅明笔下的闲荡者生活在19世纪的巴黎,而《玻璃城》中的昆汀生活于20世纪的纽约。因此,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作者在小说标题"玻璃城"中寄予的现代虚无的寓意,正是对现代城市生活状态的深刻体验。  相似文献   

17.
段晓会  傅宗洪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05-108,117
<城的灯>中主人公冯家昌在挺进城市的同时被城市所收服;与他相对的圣母形象刘汉香却在坚守和改造农村,带领村民艰苦奋进,在农村的丫杈上稼接城市的枝叶.一个人格蜕变异化,一个善良博爱,这种对立延续了现代化与乡村传统冲突这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城乡冲突,不同的抉择,不同的人格路,作者更侧重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及追寻.这种侧重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并且应进一步去反思这种侧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敬明成功地将日式“动漫”的叙事元素融入文学的想象空间,用纯净而忧伤的文字创造了一个华丽、唯蔓、神秘的奇幻世界一《幻城》。《幻城》中的动漫叙事表现为:一是奇诡想象,《幻城》是“大幻想”的结晶;二是瑰丽画面,《幻城》中大量场面描写读起来就像一幅幅漫画;三是唯美意境,真挚的情感、凄荚伤感而又华丽空灵的语言营造了《幻城》唯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方方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的涂自强没有进入上层社会的渠道,是一个无依与彷徨的底层人。他虽然凭借知识在身体上挤进城市,却在灵魂上被城市拒之门外;同时,当离开故土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被农村驱逐;他只能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这三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涂自强这一类底层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隆中对》是传诵千古的历史名篇,其所以能传诵千古,显然主要是由于自身的价值。但盛巽昌同志却认为,“《隆中对》能传世,是靠了陈寿在蜀任职而得以详述”(见《“隆中对”非诸葛亮一人之高见》,载《学术月刊》1990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愿陈愚见,与盛巽昌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