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1岁到4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儿童疑问句习得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所获数据进行早期儿童疑问句习得的形式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阶段儿童的疑问形式凸显不一样,这表明儿童早期的疑问句习得受到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以两名说汉语儿童一岁至五岁长期跟踪观察所获语料为基础,运用个案研究法、自然观察法、归类法对儿童早期省略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两岁左右已能正确使用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和宾语省略,定语省略的情况极为少见。儿童省略句习得过程受语言环境、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的制约和语速过快等因素的影响,在习得过程中存在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3.
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3岁说汉语儿童的方位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过程,结果显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遵循一定顺序;"上"类及"里"类方位词的习得要早于"下"类及"外"类方位词,且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方位词.笔者认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受到儿童早期认知能力、方位词的语义理解难度、语言输入频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长沙两名1至4岁说汉语儿童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合语料分析儿童关联词语习得的类型、时间和特点,并从心理基础和语言基础两方面对儿童关联词语习得的因素进行剖析,以促进儿童复合句的发展,为儿童早期语言能力训练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文章考察1-5岁汉族儿童语言中的“不”字句,归纳儿童“不”字否定句的语用类型,并重点分析儿童构建预设的方式及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4岁长期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4岁前儿童已具备基本的时间意识,但仅能习得其中较为典型的类型。从"了"字表示完成和表示事态变化两种不同含义的角度,揭示说汉语儿童早期时间意识是从"了"开始的,得出"了"的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分析影响"了"的习得和影响儿童早期时间范畴习得的原因,以期对儿童早期母语教育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4岁长期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4岁前儿童已具备基本的时间意识,但仅能习得其中较为典型的类型。从"了"字表示完成和表示事态变化两种不同含义的角度,揭示说汉语儿童早期时间意识是从"了"开始的,得出"了"的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分析影响"了"的习得和影响儿童早期时间范畴习得的原因,以期对儿童早期母语教育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3岁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对词义的理解出现了很多指代错误现象。运用了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儿童早期话语中的指代错误做研究,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儿童对词义的泛化、窄化和特化。借助原型理论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以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词义,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成人语言否定结构为参考框架,对1;8—4周岁汉语儿童的否定结构类型和否定标记的误用进行了研究。认为(1)早期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否定范畴的认知能力,但作为一个范畴来讲,还没有完全的获得,只能掌握其中比较典型的结构类型;(2)早期儿童否定结构的习得存在很多错误,儿童在这个时期对事件的时间性、人对事件的主观反映以及事物在“量”上的性质认识尚不清晰,语用及交际能力相当不完整;(3)否定结构习得的成熟与否是儿童早期语言习得阶段结束的一个标志,也是儿童从早期的语义结构习得策略进入语法结构习得策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语言游戏说",采用调查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结合日常生活中儿童录音语料,基于个案研究,聚焦考察说汉语儿童颜色词习得。研究发现:1.儿童在一岁半左右就已开始对颜色词有了答对或答错的结果;2.说汉语儿童在三岁前已至少习得六种颜色词;3.颜色词的习得顺序存在个体差异,不一定遵循先是黑色、白色、红色,然后是黄色和绿色,然后是蓝色,最后是紫色和橙色的顺序,中间色颜色词的习得也不一定晚于单色颜色词的习得。  相似文献   

11.
否定结构、否定词的存现位置及其否定焦点的讨论一直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热点,儿童语言的习得研究也是一直困扰人们的一个难点,而关于儿童否定词及否定结构的运用研究文章却很少。本文试图对两岁儿童这一阶段的否定结构的运用进行分析,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观照,来管窥儿童"过渡"语言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先秦汉语常见的单音节否定词按照词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弗、毋、勿、未、否、非、匪、微"主要作副词,"无、亡、罔,靡、蔑"主要作动词,"莫"主要作代词.它们都是唇音,在语音上相近,都含有否定义,在意义上相通,是一组同源词.它们在人类语言中产生较旱,表示强烈的反对意见."不"字是帮母否定词的语源,"无"字是明母否定词的语源."不"字比"无"字更为根本,是整个否定词的总语源.  相似文献   

13.
长期跟踪观察两名3岁说汉语的儿童成长到6岁所进行的会话,建立语料库。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在会话习得过程中,已能对话轮的动态转换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策略获得话轮、保持话轮、出让话轮及对会话中的重复和冷场进行修复。从认知、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分析儿童话轮转换的规律及特点,以更好地帮助儿童习得会话。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汉语能力对维吾尔族学前儿童的汉语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2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在与80名3~6岁维吾尔族儿童互动时的汉语口语资料,以语句长度为指标,分析教师的平均语句长度和最长5句话语的平均长度对儿童汉语语句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师的平均语句长度能显著预测儿童的平均语句长度,说明教师的汉语能力对儿童的汉语习得有显著影响。教师应充分重视自身汉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有意识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汉语能力差异调整自己的语句长度,以促进维吾尔族学前儿童的汉语习得。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儿童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有关频率副词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在我们调查的1—5岁汉族儿童语料中,只出现9个频率副词。依据吴春相提出的频率副词的认知语义基础,儿童语言中的频率副词可分为三个语义层次:高值、中值和低值。儿童优先习得高值频率副词,这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该文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对三名1至3岁说汉语儿童的录音语料进行分析,考察儿童在交谈中对合作原则的违反情况,并尝试从认知和心理等方面来分析造成儿童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对于研究儿童语用能力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印度尼西亚学生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经常会在词法和句法的使用上产生偏误。否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学生经常混淆印尼语和汉语中否定词的用法。本文通过汉语中的否定词"不""没""别"和印尼语中的否定词"tidak、bukan、jangan、belum"的对比研究,找出印尼学生使用否定词产生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运用分类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2岁儿童长期跟踪观察得到的语料做分析,试图找出1-2岁儿童早期副词使用的总体状况和习得特点,并探究其原因。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副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否定副词,其次是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不",程度副词中"还"的使用频率最高。文章认为,儿童早期副词习得与语言输入及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蕾 《林区教学》2013,(11):102-103
儿童习得母语的能力从何而来、其过程又是如何?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只是在一种语言系统中进行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内容"。因此,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与他们本民族文化知识的接受,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思想观念、价值的形成是同步进行的,相互不会发生矛盾冲突,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此,通过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展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及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