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世界时首先遇到的现象,“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相互作用不仅是一种现象,而且是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与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恩格斯引用黑格尔的话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  相似文献   

2.
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个原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二者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的根本观点。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内外因的关系不是决定被决定的关系内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第一  相似文献   

3.
相互作用是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普遍特性。从无机自然界到有机生命过程,从社会历史运动到人类思维的发展,相互作用无处不有。 恩格斯曾经科学地预言:“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自然辩证法》第209页)现代科学的发展证实了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今天,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那些时髦和流行的自然科学,哲学著作,就会发现,相互作用是极为普遍地使用的一个概念,如同控制、信息,系统概念的使用一样。但是,熟知并非真知。究竟什么是相互作用,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等待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陈哲中学哲学常识课本在阐明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指出:1.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2.事物的内部矛盾为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为外因,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3.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历史的终极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不过是人化了的自然,因而社会界同自然界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即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当自然科学家们按照机械决定论,把凡是起作用的某种原因作为事物的终极原因而“弄糊涂了”的时候,恩格斯就指出:终极原因就在事物的因果系统本身,就是事物因果系统中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他说:“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  相似文献   

7.
《采草药》(高中语文第三册《(梦溪笔谈)两则》之一)一文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采草药》主要从‘内因’(草药使用的部位不同)和‘外因’(草药生长的‘土气’‘天时’不同)两个角度来否定古法,阐明观点。”这一段话读来令人费解,原因如下: 提示中内因、外因之说,违背了基本的逻辑学知识。内因,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指的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内因和外因是影响同一事物发展的相对应的两个方面。而草药使用的部位和草药生长的“土气”“天时”,两者缺乏内容上的同一性,并不构成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此其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以这个观点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经济是怎样起飞的?这是一个令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长时间地著书立说寻找其基本原因。一些人以日本为例,大肆叫嚷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不少人也常困惑其中,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浅析一下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基本原因。 为了能正确认识每一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根据唯物辨证法原理,就要了解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及其辨证关系。同样,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也有其内因和外因,并在其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了起飞。  相似文献   

10.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但由于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事物质的多方面性,相应决定了事物变化的多方向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并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它不仅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或“内因”变化的过程,还可能使事物或“内因”在某个方向的变化进程中断,特别是在事物变化的多方向中决定事物朝此而非其它方向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英语学困生是指具备正常的学习智能,但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形成英语学习障碍,从而达不到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一、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农村英语学  相似文献   

13.
一、“内因”“外因”的含义《课程标准》要求“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回答概念的含义时却又容易出错。当问什么是内因时,学生常常答成“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这就把内因的作用与内因的含义混为一谈了。对什么是外因的回答,也存在类似...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工作中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哲理。作为班主任,如果能自觉的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作,开展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内外因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的根据,内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整个教  相似文献   

15.
在高二教材哲学常识中 ,对于什么是主要矛盾 ,什么是内因外因 ,课本讲解得非常清楚 ,但主要矛盾和内因外因之间的关系怎样 ,主要矛盾存在于什么地方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否就是主要矛盾等问题 ,许多学生并不明白 ,更有甚者 ,错误地把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同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笔者认为 ,要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主要矛盾一定存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之中唯物辩证法在谈到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认为 ,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事物…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动力所在。因为《矛盾论》提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德育的内外因相互作用及内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过程离不开德育内、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德育内、外因相互作用并不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从效果论角度辩证地看 ,德育内化是德育内、外因相互结合后 ,在既统一又斗争中得到正向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结果。因此 ,德育过程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德育内外因的积极因素 ,努力克服和消除其消极因素。这样 ,德育实践才能自觉地步上“内化”之路。一、德育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所谓德育内因 ,是指学生内在思想矛盾 ;德育外因是指社会环境的制约性。可见 ,德育内化的实质是德育内、…  相似文献   

18.
在高二《思想政治》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教学中,不少学生提出质疑:“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的原因是外因还是内因?是否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外力是使物体发生机械运动的外因;物体内部的矛盾性,才是物体发生运动的内部根据,外力只有通过物体的内部矛盾才会产生机械运动状态。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这一问题:第一,物体机械运动的内部矛盾是什么?恩格斯说:“一个事物是它自身,同时又在不断变化,它本身有‘不变’和‘变’的对立,———这就是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62…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时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处理主观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要用内因、外因结合的观点观察和解决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以这个观点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得良好的教学效应.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现介绍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