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渭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积淀。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中,渭南将服务礼仪纳入《渭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通过出台《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礼仪规范》、开展服务礼仪培训、评选服务礼仪“标兵”等举措,将礼仪精神贯穿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各项服务之中,推动“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华彩渭南文化形象塑造工程”建设,契合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示范区创新发展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阚迪  吴哲 《兰台世界》2014,(2):124-12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对礼学之中“文末”的探究以及对中华礼仪的研究和修订活动,对于勘明“辨析文末”的意义所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2,(1):55-56
<正>中华美食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美食之一(另外两个是法国美食和意大利美食)。与其他国家的美食相比,中华美食有不少独具特色的优点。中国人的生活总是围绕着饮食展开。本书围绕着"餐桌"这个意象,从食物变迁、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餐饮方式、餐桌礼仪、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等角度,梳理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让读者通过中华饮食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趣味性强、可读性强的饮食文化史读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称“礼仪之邦”,而视其他化外民族为““蛮夷”。这固然是自我中心观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反映出“礼”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考察。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华文化看作是礼文化: 提起中国古代礼仪,我们往往会想到儒家学派盛誉的周公制礼作乐。似乎周公是古代礼仪的始作俑者: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可能是某位圣贤闭门造车的产物。当然,我们不否认在礼仪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周公可能做了一些成文化、条理化的工作。 “礼”从字形上分析,左边从“示”,右边为俎豆祭物,许慎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应当是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郭沫若氏也曾推测:“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荀子说过,“礼有三  相似文献   

5.
李宁 《兰台世界》2014,(4):92-93
众人一般会认为傩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表演,仔细研究,其实不然。通过傩仪我们可以透视中国的礼仪文化。本文将以历史典籍、实际考证为据,从儒家“礼”文化的角度,对傩仪中折射出来的礼仪文化作个探析。  相似文献   

6.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12,(12):34-36
习俗礼仪是“生活的范式”,有“维护根本”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的传统习俗礼仪相对较多。而在今天,一些传统习俗礼仪如歌舞、丧礼、婚礼等,正日益被边缘、消解,被娱乐化,致使人们看不见其中的文化。如丧礼中对生命尊重和思考的价值未有充分认识;婚礼缺乏郑重感与神圣感。这些欠缺都是对一种文化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消解,随之而来的是作为“生活的范式”用以指导人生的文化的流失。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7.
伯佳荣 《大观周刊》2012,(18):189-189,165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如何来提高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和礼仪方面的素养,更有利于促进沟通和交流,更早的被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楚丹阳 《今传媒》2023,(9):107-110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9.
春晚公益广告不仅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还在弘扬中国传统“家文化”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将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分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三类,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展现,得出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占多数的结论。其中,“家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家文化”的概述,从“小家”和“大家”两个层面浅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对“家文化”的建构。最后从广告创意策略的研究角度,探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采用情感诱导型的创意策略,用真实的叙事、细腻的感情和与时事结合的特点表现“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詹雯丽  江文豪 《新闻世界》2023,(10):118-120
《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采用“文化+话剧”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的故事,旨在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文化、语境、意义、媒介、形式五个层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的传播内容与效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1.
韩汶璐  李蔓荻 《今传媒》2023,(11):37-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媒体时代,各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举措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教育平台、教育形式、管理机制四个角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崭新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新闻爱好者》2007,(7):47-47
31.台湾的一些社会团体如“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等有“中国”、“中华”字样者,应加引号表述。 32.不得将台湾称为“福摩萨”,如报道中需要转述时,一定要加引号。 33.南沙群岛不得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地“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思想、精神和信仰构成“道”的本质内涵。对“道”的追求,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而对“道”的追求又具体通过中国哲学的重人的心性,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活和生命等问题得到呈现,由此也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要将重点落在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光明和安止之上。“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为本”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伦理德目一一“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最终确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礼仪之争”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自明末天主教人华传教不久,中西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问题,即“祭天地”、“祭祖”和“把扎”等儒家传统是否与天主教教义相违背的各种争论,便出现在中西教会内部,后又扩展到罗马教廷和清康熙帝之间,并在18世纪的欧洲和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长期以来,“礼仪之争”一直是欧洲中国文化研究的传统课题,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汇编和论著论文相当繁富,近年更涌现出一批学术水平很高的成果。比较而言,国内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大体仍停留在资料整理和海外…  相似文献   

15.
廖立胜 《传媒》2019,(12):6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首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的评选工作。这次评选恰逢世纪之交,是一次对我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出版事业的检阅和鼓励,其结果令人喜悦和振奋。这次报评的我国创作、开发的电子出版物,种类全面,内容丰富。有反映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宏篇巨制,如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通史,中国美术全集,中华医典,中国书法大典,中国玉器五集;有生动记录近现代的发展轨迹的历史经典,如当代中国,辉煌五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重要文献库;有反映革命领袖生平事迹的毛泽东,邓小平;有描写中化灿烂文化的中华茶文化,中国历代钱币,中国历代景…  相似文献   

17.
李晔 《新闻传播》2023,(15):46-48
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做好节日报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明确报道主题,挖掘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要丰富报道内容,彰显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要践行“四力”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使新闻报道更具烟火气。  相似文献   

18.
基于媒体深度融合背景,浙江媒体围绕“谁在传播文化、为谁传播文化、什么是传播文化的价值准则”这一核心命题,以“文化自信”构建传播新格局;以“文润浙江”推进传播新气象;以“文化之窗”打造传播新高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新传播的重要源泉,使文化传播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诸如“四书”“五经”等堪称思想深刻、意义丰富、文辞隽永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欲从这些经典人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欲从这些经典人手,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0.
1943年1月,重庆艺术文物考察团、重庆图书馆联合举办了“显示我国魏、唐文化光辉——敦煌艺术展览。”王子云先生说,该展览目的和意义在于“宣传中华民族之伟大,中华艺术之灿烂,让社会人士对中国古有文化之注视,并提供研究中国文化之参考。”1986年秋,兰州召开了国际性的“历史地理暨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1987年秋,在敦煌召开了国际性的“敦煌学学术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