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使得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  相似文献   

2.
陈长春 《孩子天地》2016,(8):295-296
上世纪90年代后,学者历史性的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发现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较为复杂,误认为现代性为百宝箱,该种现象违背界定学术名词的逻辑性原则。但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表达传统文学性质反抗和质疑现代性的两面性,文学中关于现代性的审美同社会中的现代性不同,文学更加注重研究其他方面,下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包括截然不同的两种: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审美现代性则力图保持人性的完整和精神的丰富。具有自主性的文学和艺术活动正是审美现代性实践的主要形式。而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泛化观点实质上是一种消费时代的审美迷失,它导致了媚俗艺术的盛行,同时也导致了文学自主性的迷失。因此,对当下文学危机的突破,也必须从重建文学自主性开始。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7,(7):64-68
中国儿童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与最初的启蒙中,一开始就是在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等启蒙话语的烛照下降生的,因此获得了与生俱来的现代性。"儿童发现"的现代性意义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儿童观的建构,使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混同关系因启蒙而分离,实现最初的独立,儿童文学的文体和读者意识由朦胧而清晰,其救亡图强的价值获得理性确认,赢得了合法的身份认同。从文学主体看,现代性源于外来儿童文学的编译,源于本土歌谣体新诗和学堂乐歌的创作,源于文学样式的初步多样和语言的俗化上。自发期儿童文学虽已崭露现代性的曙光,但其现代性主要聚焦在吉登斯指称的"社会模式"的改良上,体现在救赎民族的儿童的国民性改造上,总体表征为救亡先行、启蒙弱化、以社会为本而非以理性、自由和儿童为本的现代性,儿童文学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形象寥若星辰。  相似文献   

5.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儿童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与最初的启蒙中,一开始就是在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等启蒙话语的烛照下降生的,因此获得了与生俱来的现代性.“儿童发现”的现代性意义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儿童观的建构,使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混同关系因启蒙而分离,实现最初的独立,儿童文学的文体和读者意识由朦胧而清晰,其救亡图强的价值获得理性确认,赢得了合法的身份认同.从文学主体看,现代性源于外来儿童文学的编译,源于本土歌谣体新诗和学堂乐歌的创作,源于文学样式的初步多样和语言的俗化上.自发期儿童文学虽已崭露现代性的曙光,但其现代性主要聚焦在吉登斯指称的“社会模式”的改良上,体现在救赎民族的儿童的国民性改造上,总体表征为救亡先行、启蒙弱化、以社会为本而非以理性、自由和儿童为本的现代性,儿童文学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形象廖若星辰.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4,(1):23-29
文章围绕中国蒙古族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展开,阐发了蒙古文学中古代即有潜在的现代性元素,当代则有更多自觉或不自觉的现代性理念的事实,揭示出与汉文化不同的个性及其对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同时对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民族性、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学等概念及其界定均有新的思考,以期为蒙古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提供见仁见智的思考向度;由此也为当下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混乱认识的澄清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源于对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通俗作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张爱玲的写作也同样受到影响,尤其是其作品的创作主题和写作手法,无不体现出文学的现代性——异化的主题、苍凉的基调、独特的艺术手法,本文将就其小说的现代性进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术语不断涌现,如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学现代性、思想现代性等,如何理解和区分这些现代性?这些现代性有何共同特点?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关系如何?由于现代性肇始于西方,本文在西方文化历史框架下,将现代性视为由社会现代化(又称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主义(又称审美现代性)两股力量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剖析社会现代化的源起、特点,以及文化现代主义对社会现代化的审美反思及其流变,旨在指出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主义二者之间的动态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性的全面展开,知识分化已然侵入到了学科的内部。这种现代性的知识分化在有效地组织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同时,也导致了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危机。不妨说,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现代性的知识生产体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悖反。此一现代性的吊诡较为明显的表现在,文学理论研究者难以获取有效的"知识"以成为"文学理论家"。这种境况之下,19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危机总是此起彼伏,而应对它的重建虽然已经展开二十余年,却也难以奏一时之效。然而,在追问什么是好文学理论的同时,以"接着说"的方式来重建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合法性,就有可能开启一种新的希望。因此,值得学界投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出版的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一书,从"现代性"的角度,重述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为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写作范式。谨从学习此书时的一些疑惑出发,认为在现代性审视中涌现出一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现代性视野下的西方参照忽视了传统的优势;现代性视野下的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呈现的线性关系遮蔽了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存在;现代性视野下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家作品阐释的多种视角。  相似文献   

13.
立足“全球化”的理论立场考察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历史小说在民族身份认同、传统文学精神传承等体现本土化特色方面成就卓然,但在应对如何适应全球化趋势、如何与世界文学对话等问题时却力不从心,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学思想和审美的现代性认识存在不足。如何准确把握全球化、本土化和文学现代性之间的平衡点,将是新世纪历史小说建构经典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类比?和谐整体?辩证、妙悟等方式方法,对文艺经验批评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中国文艺批评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把中国传统文艺批评方法注入到现代文艺批评中,通过扬弃,实现古代文艺经验批评的现代转换,才能形成和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当代文艺经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针对现代性与现代艺术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的合法性论证。在徐复观看来,中国绘画与诗歌的融合,是一种打破艺术形式界限的艺术创造。中国的诗和画都具有抒情性特征,重视主体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现代性艺术的品格,具有安顿人的精神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废名多变的艺术创作中有着可以把握的心理轨迹:他早期小说在乡土回忆的眷恋和"哀愁"中暗示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不满,《桥》从艺术精神和观念上接近传统,将诗的意境、禅的理趣和诗歌的构思方式消弥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苦闷,从而获得美的永恒,最后废名重回乡土,儒家文化的济世品格和道德完善的君子理想终于与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联系。在对故乡黄梅乡土人生持续不变地感受、观察和思考中,他演绎了个人探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道路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风的艺思想是从艺术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维度中展开的。与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实践相生共融,两整体呈现出审美现代性的特征。在创作方法上,是在主体性的基点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兼容;在叙事风格上。是一种诗性美感的彰显;在化精神上,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张扬;在话语机制上,是对生存主体的现代性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