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辞源》(修订本)《出版说明》云:“对书证文字都作了覆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实际失核之处不止一二。下面举例辨之。一、引句字误如【七槃舞】引:“张衡《舞赋》云:‘历七槃而纵蹑’”(误) 正:《全后汉文卷五三张衡(舞赋)》:“历七盘而蹝蹑” (《后汉书·边让传》注、《文选·舞赋》注、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注、鲍照《数诗》注、《太平御览》五百  相似文献   

2.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3.
(十一)“思服”是同义复用《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下册注云:“思服,怀念。思是动词词头。服,通‘伏’,隐藏,指怀念。”按,“思”字毛传、郑笺无注,朱熹《诗集传》无注,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亦无注。可见,他们都不把它看作语辞,不然,当注“辞也”、“语辞”之类以明之。“古人自有复语”,《诗经》更是“普遍多见”。有人作过统计,“诗三百”单音节同义复用现象多达一百九十六见。“思”字在《诗经》中用作语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句末等不同位置,可用于动词前,形容词前  相似文献   

4.
"车错毂兮短兵接"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九歌·国殇》第二句“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楚辞章句》注云:“错,交也。短兵,刀剑也。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历来注家洪兴祖、朱熹、汪瑗、王夫之、戴震、蒋骥、郭沫若、金开诚、闻一多、姜亮夫等均循王逸注,将此句理解成敌我双方战车交错混杂在一起而用刀剑互相砍杀的战斗场面。  相似文献   

5.
陈奇献先生所著《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厂搜前人注释百二十六家,详加考核,纠谬正讹,艰涩大去,甚便学人。然千虑一失,智者不免。今试择一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吕氏春秋·顺民》:“于是翦其发,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以吕氏春秋校释》479页)对这段文字中“”的诠释,陈奇献先生先引述了俞樾、马叙伦的观点:俞极谓“”本作“”,假作“枥”。《说文》:“枥,枥,指也。”《韵会》引《系传)}曰:“谓以十押十指而缚之也”;字亦通作“历”,《庄子·天地篇)}“罪人交臂历指”是也。马叙…  相似文献   

6.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7.
清人刘熙载说:“太白诗虽若界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诗概》)《早发白帝城》(第五册35课)“文势奔放,如飞电过隙,骏马注坡”(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然而,“放言实是法言”,对比即是其中一法。全诗仅四句二十八个字,我们却能找出四、五组对比来。“朝辞白帝彩云间”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对比。这是出句与对句之对,由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组成。其一是“辞白帝”与“还”“江陵”一对动作;其二是“朝”与“一日”一对时间。这里,实际上是点化典故“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这两句已将舟行迅速之意写尽”。(《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8.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9.
“僵卧”注补安徽蚌埠二中胡念耕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句中的“僵卧”,教材注为“挺直躺着。形容年迈,行动不灵便。”前者释其本义,后者释其在诗中的真正含义。笔者认为应作如下补充。僵卧,《汉语大词典》云:“躺卧不起”。《辞源》云:“...  相似文献   

10.
近读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觉得注释详明,对读者很有帮助。但是,仍有的注释令人感到不满足。例如《张散骑(正见)集·题辞》云:“憎者病其虽多奚为,喜者谓其声骨雄整。”前句注释者引《论语·子路》:“虽多亦奚以为?”后句缺注。前句注释,看起来并没有错,但是,似乎还不能说明问题。记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其中《阮籍》一节说到:“(阮籍)有些诗的主旨,刘宋时颜延之已经说‘难以情测’。”按,“难以情测”一句出自《文选·咏怀诗注》,但这一句究竟是不是颜延之说的是一个问题。钟嵘《诗品》(卷上)评阮籍的诗时指出: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云:“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按魏元帝景元凡四年(260—263年)。又《晋书·嵇康传》记康被诛,“时年四十”;《资治通鉴》将时间系于景元三年,即262年。文学史界订嵇康生卒年为223———262年,当是依此而定。关于嵇康被诛的时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还见到不同的记载,如干宝、孙盛、习凿齿等人皆云康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诛,裴氏认为他们的记载有误,故专门作了考辨。文长不录。又,《世说新语·任诞》云:“陈留…  相似文献   

13.
<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句:“天台四万八千丈”。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于此句“四”字下注云:“当作‘一’。”王琦的说法似乎有据,但未说明所本。现在各家的有关著述,于李白此句,或仍原文,或沿旧注,或径改“四万八千丈”为“一万八千丈”,看法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哲学上量达到一定的度就产生质的变化。古汉语词义系统中,一些词义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这一规律。如“数”字,《说文》训“计也”,意为数的相聚,表示数量意义,而引申出“迅速、密集”之义,表示质量意义。表“速”义的如,《论语·里仁》:“事君数”,何注云:“数谓速数之数”,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胡氏绍勋《拾义》申此注谓‘数者,疾谏也。’”《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郑注云:“数之言速也。”《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郑注云:“数读为速。”《庄子·逍遥游》:“未数数  相似文献   

15.
《文选》卷二十七载有王粲后期的代表作《从军诗五首》。其第一首(“从军有苦乐”)首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裴注置此首于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事后,并云:“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五言诗以美其事。”《文选》李善注略同。笔者亦无异议。这里只说其第二至第五首的系年问题。这后四首诗的作年,现存史料无明确记载。第一个为之系年的是李善。他注《文选》,于此四首之“凉风厉秋节”首云:“《魏志》曰,建安二十一年,粲从征吴。作此四首。”(按:《魏志·王粲传》只云:“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粲”字当是李善为表意明确而加的。“作  相似文献   

16.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七无考类辑有舒信道诗一首,题为《甘蔗诗》,附有小注云:“舒信道,无考,诗一首。(全唐诗无舒信道诗)”。按,孙望原诗辑自《渊鉴类函·果部·甘蔗六》,补逸误作“甘蔗五”,书系清圣祖命张英等所纂,实不足为据。考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四《果部·甘蔗·赋咏祖》,录有舒信道咏甘蔗诗,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诗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李定、舒亶,也知其为凶狡亡赖而不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18.
吴树平先生《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 1 980年版 )辑有《风俗通义佚文》 ,这对学者进一步研究应劭该书提供了方便。其中四五三页有从《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影宋本 )卷一九《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注中辑得的一条 (杜诗原句为“五马旧曾谙小径”) ,云 :“王逸少出守永嘉 ,庭列五马 ,绣鞍金勒 ,出即革空之 ,故永嘉有五马坊焉。”吴先生标点 ,“王逸”二字旁加人名线。此书《风俗通义人名索引》“四画”亦有“王逸”人名 ,标云 :“佚·四五三”。今按 :此条佚文似非应劭《风俗通义》所本有。理由有二。其一 ,据范晔…  相似文献   

19.
《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引《诗·小雅·我行其野》之“成不以富,亦祗以异”句,古今训诂难以服人,本文进行全新的诠释探索,并对诗是弃妇之吟还是弃夫之吟,是否刺宣王及《论语》之引是否错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诗经·周颂·时迈》曰:“薄言震之,莫不震叠。”传曰:“震.动。叠.惧”《后汉书·李固传》引作“薄言振之,莫不震叠”,李贤注引韩诗说回:“振,奋也。莫.无也。震,动也。叠,应也”;郑笺日:“薄,犹‘甫’也;甫,始也。”今案其说率皆迂曲牵强,不当诗义。此二句蒙上文“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为言.下启“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其义当指昊天“右序”有周,有周遂有天下,而得以巡狩四方也。“震”、“振”同音相通,当训震恐。《尔雅·释诂》曰:“震,惧也。”“叠”当读“慑”。上古慑读照母盍部,叠读定母盍部,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