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2+3与1×2×3有何奇妙?因为它可以构成如下的等式:1+2+3=1×2×3.(1)令人惊讶的是,1、2、3三个正整数竟然满足如下两条:  相似文献   

2.
小朋友们,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见到一些乘法算式,如:书籍的封底上标有“开本880×1230”,方格稿纸上写着。20×15=300”,这些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3.
(1)如果你见到2×3=10会奇怪吧,它显然不是十进制,用同样的方法,2×4=? (2)如果有个奇怪的地方,那里的人把18岁写成33岁,24岁写成44岁,那30岁的人到这个地方应该是多少岁呢?  相似文献   

4.
龙青 《云南教育》2008,(10):33-33
中括号是数学中的一种符号,以往的教材是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引出的,即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后发现单用小括号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必须运用中括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至少含四个数、三种运算。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在编写“中括号”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创设任何生活情境,而是以计算式题的形式直接呈现:“我在数学报上看到这样的算式:360÷[(12+6)×5],怎么算呢?”  相似文献   

5.
《福建教育》2010,(5):61-61
【第111题】有一道数学题:“一个数的60%是120,这个数的40%是多少?”有学生列方程60%x=120×40%,解得的结果和120+60%×40%的结果是一样的。学生的这种解法是否有道理?该如何引导?(长汀县古城中心学校范寿昌老师整理)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情境   师:出示尝试题--指导探究.   6×60 35×10 12×30   18×20 24×40 25×16   (反馈诊断--展示思维过程)   生:迅速口算,并口述口算过程.对“25×16“这道题口算提出质疑(不能口算或提出不同的口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些屡屡出现的错误:44—19=35,36×2=82,29÷3=8……5,如此等等,我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往往会疾言厉色地批评这些错误的小主“太粗心”。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77页习题7.2中第8题原题如下: 如图1,D是AB上一点,E是4C上一点,BE、CD相交于点F,∠A=62°,∠ACD=35°,∠ABE=20°.求∠BDC和∠BFD的度数.  相似文献   

9.
“倍”的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之一。教材是在讲了乘法的意义之后,引进“倍”的概念的。可是,在教学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求学生说出2的3倍是多少,即2×3=6,学生却回答说“6是2的3倍”,变成了6÷2=3。  相似文献   

10.
1.课始设悬,激情引趣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或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住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  相似文献   

11.
一、尴尬——老师被学生问住了 最近,在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上课的内容是“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课堂上教师按教材提供的路径和素材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解决了购物情境中的两个实际问题(列式为:20+5×3和50-18×2),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校有位青年教师在数学教研组上研究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其中89页有道习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教师围绕本课教学重点提出要求:“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再解答。”随后的交流反馈,学生中出现了25×2+1=51或(25+1)×2=52这两种解答方法,并且出现错误方法“25×2+1=51”的比例很高。基于教师在这一细节教学行为的缺憾,我们数学教研组组织了一次直面问题的校本教研,同时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这位老师对本课的教学尤其是这一细节进行了反思与重建。重建后再次面对学生解决此题所发生的错误,教师的教学行为却截然不同。现将两次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老师讲过,加法和减法之间有联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如:30+10=40,则40-30=10,或40-10=30;乘法和除法之间也有联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20×3=60,则60÷3=20,或60÷20=3;加法和乘法之间还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三倍角公式有两种形式:sin3θ=3sinθ-4sin^3θ,cos3θ=4cos3θ—3cosθ;sin3θ=4sinθ·sin(60°-θ)sin(60°+θ),cos3θ=4cosθcos(60°-θ)cos(60°+θ).  相似文献   

15.
今天课堂上,老师出了这样三道乘法题:8786×8782、8785×8783、8784×8784,问:“不用计算,谁能从表面上看出来哪个乘式的积最大?”  相似文献   

16.
王力 《语文学习》2010,(9):39-40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诗经·卫风·氓》中有一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本注释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对“布”没有特别的解释.但为什么拿布能换丝,而非其他东西呢?这布和现在意义上的布的概念是否一样呢?课本上也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17.
1.考查要求分析。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所给出的历史材料,对试题涉及的具体历史事件及其内容作出定义或概念的概括,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内涵。其基本方式是“××是××××”,如1993年全国高考卷第42题曾经考查“榷场”概念。  相似文献   

18.
谭星信箱     
《初中生》2010,(2):63-64
湖南双峰县××中学黄××:我平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成绩不差,篮球打得还可以,呵呵,长相也还过得去……总而言之,这些都让我很自信,在同学中的人缘也很好。可是最近,我的心情遭遇了“滑铁卢”。因为,不知怎么回事,我的成绩莫名其妙地下降、篮球水平越来越臭,同学们也因此对我爱理不理的。真是的,这算哪门子事儿啊?  相似文献   

19.
感应6     
刘璐晨 《中文自修》2009,(11):17-17
我,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 我可以任意复制人类的各种能力,除了感情。感情到底是什么呢?创造我的人——××博士曾经对我说:“在这个世界上,感情是独一无二的东西,你需要自己去感应。”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学习本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悬而未决。笔者经过多年的观测比较研究认为:“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是课堂学习参与度低。学习参与度直接表现为两个可统计数据的乘积关系,即学习参与度:参与人数×参与时间。理想的学习参与度应=“全班人数×课节时间”。笔者观测到一般课堂(70名学生、50分钟)连“1/2全班人数×1/2课节时间”也未达到,即使是观摩课也未能将方程的两个变量系效突破2/3。如此低下的参与度,效益低下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